可能是體質不一樣吧。
高原反應其實就是氧氣供不上了,心臟需要很快速地泵血,才能保持氧氣供應,這個快速引發了身體其他問題的出現。
古代戰士——其實現代戰士也一樣——體格強壯,心臟功能也好,儘管也會有反應,抵抗力較好,
但是從我對西藏、藏區的淺薄瞭解之中,似乎並沒有發生在青藏高原和藏區的大規模戰爭。於是我翻閱了一下《西藏簡明通史》和《中國藏軍》對高原上的戰爭惡補了一下,現在嘗試回答:
1、中國古代幾次大軍西征幾乎都沒有真正進入青藏高原,首先因為青藏高原這邊屬於苦寒之地,沒啥油水,不如攻打糧多人多的富庶地區,其次是沒有快速有效的交通工具(比方說及其吃苦耐勞的蒙古馬)可以適應得了高原環境,更不要說進入空氣稀薄的高原再打仗了。
2、真正藏區真正意義上開始歸順中原是從蒙古人開始的,蒙古人窩闊臺汗在位期間,派兵前往西藏地區,首先進入安多和康區,當時對西藏影響力最大的止貢派帶動下,西藏各地向蒙古軍納款,放棄抵抗,並沒有經歷幾場真正意義上的高海拔戰鬥,就實現了全藏和平安定的統治。
3、清代福康安率兵由川入藏,平定廓爾喀之亂。當年福大帥深入尼泊爾境內途徑路線是今天的西藏吉隆縣,吉隆是一條重要的水汽通道,峽谷越往尼泊爾方向,海拔越低,氧氣含量也比藏地更高一些。而且當時福大帥計程車兵構成是:藏,滿,漢,回,蒙。混合民族的部隊對高原適應能略好一點點。
綜合以上:古代也沒有對高原反應有特殊的應對之策,和樓上幾位說的差不多,長途緩慢進入,本身就會更好的適應高原反應。可是古時行軍食物不如現在豐富,體力消耗比現在乘坐現代交通工具大得多,就算古人體力好,也不比咱們現在人好到哪兒去。也一樣頭暈氣喘。所以翻越高海拔的山口地區時,就是硬抗著。行軍主要靠馬匹,從蒙古人四處征戰開始就有一個習慣,每個蒙古士兵不止有一匹馬,部分物資和行軍組要由牲畜解決。補給就要靠大量的民工勞工了,甚至是要搶奪當地的糧食。蒙古人征戰有一個特點,部隊母馬多,可以食用馬奶做食品,也是一個好辦法啊。還沒到達戰場因為高原反應,寒冷,疾病造成減員的數量絕對不少,只不過很少有記載而已。士兵數量不足甚至可以臨時徵召或者搶壯丁也是常見現象。
有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唐朝鼎盛時期正值松贊干布鼎盛統治的吐蕃王朝,兩個大帝國曾經有摩擦戰爭,吐蕃軍隊一度打到長安,可是藏軍對內地不太適應,富氧反應也頭暈發睏愛睡覺。
題外話,雖然蒙(元)征服了藏區,但是藏傳佛教也征服了蒙(元)所以說到底誰贏?哈哈。
可能是體質不一樣吧。
高原反應其實就是氧氣供不上了,心臟需要很快速地泵血,才能保持氧氣供應,這個快速引發了身體其他問題的出現。
古代戰士——其實現代戰士也一樣——體格強壯,心臟功能也好,儘管也會有反應,抵抗力較好,
但是從我對西藏、藏區的淺薄瞭解之中,似乎並沒有發生在青藏高原和藏區的大規模戰爭。於是我翻閱了一下《西藏簡明通史》和《中國藏軍》對高原上的戰爭惡補了一下,現在嘗試回答:
1、中國古代幾次大軍西征幾乎都沒有真正進入青藏高原,首先因為青藏高原這邊屬於苦寒之地,沒啥油水,不如攻打糧多人多的富庶地區,其次是沒有快速有效的交通工具(比方說及其吃苦耐勞的蒙古馬)可以適應得了高原環境,更不要說進入空氣稀薄的高原再打仗了。
2、真正藏區真正意義上開始歸順中原是從蒙古人開始的,蒙古人窩闊臺汗在位期間,派兵前往西藏地區,首先進入安多和康區,當時對西藏影響力最大的止貢派帶動下,西藏各地向蒙古軍納款,放棄抵抗,並沒有經歷幾場真正意義上的高海拔戰鬥,就實現了全藏和平安定的統治。
3、清代福康安率兵由川入藏,平定廓爾喀之亂。當年福大帥深入尼泊爾境內途徑路線是今天的西藏吉隆縣,吉隆是一條重要的水汽通道,峽谷越往尼泊爾方向,海拔越低,氧氣含量也比藏地更高一些。而且當時福大帥計程車兵構成是:藏,滿,漢,回,蒙。混合民族的部隊對高原適應能略好一點點。
綜合以上:古代也沒有對高原反應有特殊的應對之策,和樓上幾位說的差不多,長途緩慢進入,本身就會更好的適應高原反應。可是古時行軍食物不如現在豐富,體力消耗比現在乘坐現代交通工具大得多,就算古人體力好,也不比咱們現在人好到哪兒去。也一樣頭暈氣喘。所以翻越高海拔的山口地區時,就是硬抗著。行軍主要靠馬匹,從蒙古人四處征戰開始就有一個習慣,每個蒙古士兵不止有一匹馬,部分物資和行軍組要由牲畜解決。補給就要靠大量的民工勞工了,甚至是要搶奪當地的糧食。蒙古人征戰有一個特點,部隊母馬多,可以食用馬奶做食品,也是一個好辦法啊。還沒到達戰場因為高原反應,寒冷,疾病造成減員的數量絕對不少,只不過很少有記載而已。士兵數量不足甚至可以臨時徵召或者搶壯丁也是常見現象。
有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唐朝鼎盛時期正值松贊干布鼎盛統治的吐蕃王朝,兩個大帝國曾經有摩擦戰爭,吐蕃軍隊一度打到長安,可是藏軍對內地不太適應,富氧反應也頭暈發睏愛睡覺。
題外話,雖然蒙(元)征服了藏區,但是藏傳佛教也征服了蒙(元)所以說到底誰贏?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