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教皇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極高的權威,是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壯大的。最初。教皇一詞的意思是“爸爸”,是希臘人對神職人員的尊稱。公元382年,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廢止對勝利女神的祭祀,獨尊耶穌,並授予羅馬教會主教最高祭司一職。自此,教會在各地興起。但這時候的教會是依靠皇權,並服務於皇權的。公元445年,為了更好地管理教會事務。羅馬主教利奧一世要求西羅馬的皇帝頒佈詔令,規定羅馬主教制定的一切律令應該成為全教會的法律。但羅馬的皇帝針對這一詔令,還頒佈了皇帝在教務上與羅馬主教有同等的權利,加以限制。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教會權利和皇權的鬥爭苗頭已經出現,但皇權仍佔上風。但西羅馬的覆滅增強了教皇的特權,羅馬教會還趁機派遣傳教士到歐洲傳教,建立教會,這都壯大了羅馬教會的力量。
此後,羅馬教會不斷髮展,在義大利的地產也不斷擴大,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教會階級力量。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地區送給教皇,在此基礎上西歐教會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心形成,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800年和962年,教皇先後為查理大帝和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加冕,擴大了教皇國的版圖。1054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烏和教皇利奧九世因爭奪義大利發生衝突,互相開除教籍,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1059年,羅馬宣佈教皇由紅衣主教選舉產生,皇帝無權過問。後教皇格雷戈裡七世與德皇亨利四世發生策封權的爭奪。該教皇釋出敕令,宣佈只有羅馬主教才能稱“教皇”。10-11世紀,爆發了克呂尼運動,主張教會擺脫皇權的控制。期間還發生了亨利四世向教皇請罪的卡諾莎事件。經過一系列鬥爭,亨利五世與教會簽訂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和約規定:在德意志,皇帝有權干涉主教和修道院長選舉,並對選舉者首先授予象徵世俗權力的權杖,然後由教會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指環和牧杖;在義大利和勃艮第,皇帝無權干預主教和修道院長的選舉。這份協定是雙方妥協的產物。皇帝對教會的影響削弱了,但沒有屈服於教權。但隨著皇權的衰落,教會的權勢越來越盛。又經過十字軍東征。12、13世紀,特別是教皇英諾森三世時期,教皇和教會的勢力達到鼎盛。甚至提出教皇是基督的代表,有權掌握最高的宗教和世俗權力,是萬王之王。他建立了宗教法庭,瘋狂鎮壓“異端”。13世紀時,天主教的“七禮”正式確定,還建立了教階制,鞏固統治。
14世紀以後,隨著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和人民反教會反封建鬥爭的蓬勃發展,教皇權逐漸衰落。典型表現就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與法王的鬥爭失敗,發生了“阿維尼翁之囚”。因此,教會“大分裂”,1409年出現了三教皇並立局面。後來的宗教改革更是使得教皇權力強大的情形一去不復返。
羅馬教皇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極高的權威,是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的壯大的。最初。教皇一詞的意思是“爸爸”,是希臘人對神職人員的尊稱。公元382年,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廢止對勝利女神的祭祀,獨尊耶穌,並授予羅馬教會主教最高祭司一職。自此,教會在各地興起。但這時候的教會是依靠皇權,並服務於皇權的。公元445年,為了更好地管理教會事務。羅馬主教利奧一世要求西羅馬的皇帝頒佈詔令,規定羅馬主教制定的一切律令應該成為全教會的法律。但羅馬的皇帝針對這一詔令,還頒佈了皇帝在教務上與羅馬主教有同等的權利,加以限制。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教會權利和皇權的鬥爭苗頭已經出現,但皇權仍佔上風。但西羅馬的覆滅增強了教皇的特權,羅馬教會還趁機派遣傳教士到歐洲傳教,建立教會,這都壯大了羅馬教會的力量。
此後,羅馬教會不斷髮展,在義大利的地產也不斷擴大,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教會階級力量。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地區送給教皇,在此基礎上西歐教會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心形成,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800年和962年,教皇先後為查理大帝和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加冕,擴大了教皇國的版圖。1054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烏和教皇利奧九世因爭奪義大利發生衝突,互相開除教籍,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1059年,羅馬宣佈教皇由紅衣主教選舉產生,皇帝無權過問。後教皇格雷戈裡七世與德皇亨利四世發生策封權的爭奪。該教皇釋出敕令,宣佈只有羅馬主教才能稱“教皇”。10-11世紀,爆發了克呂尼運動,主張教會擺脫皇權的控制。期間還發生了亨利四世向教皇請罪的卡諾莎事件。經過一系列鬥爭,亨利五世與教會簽訂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和約規定:在德意志,皇帝有權干涉主教和修道院長選舉,並對選舉者首先授予象徵世俗權力的權杖,然後由教會授予象徵宗教權力的指環和牧杖;在義大利和勃艮第,皇帝無權干預主教和修道院長的選舉。這份協定是雙方妥協的產物。皇帝對教會的影響削弱了,但沒有屈服於教權。但隨著皇權的衰落,教會的權勢越來越盛。又經過十字軍東征。12、13世紀,特別是教皇英諾森三世時期,教皇和教會的勢力達到鼎盛。甚至提出教皇是基督的代表,有權掌握最高的宗教和世俗權力,是萬王之王。他建立了宗教法庭,瘋狂鎮壓“異端”。13世紀時,天主教的“七禮”正式確定,還建立了教階制,鞏固統治。
14世紀以後,隨著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和人民反教會反封建鬥爭的蓬勃發展,教皇權逐漸衰落。典型表現就是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與法王的鬥爭失敗,發生了“阿維尼翁之囚”。因此,教會“大分裂”,1409年出現了三教皇並立局面。後來的宗教改革更是使得教皇權力強大的情形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