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復潤出科於臺灣復興劇校,原籍浙江永嘉,今年54歲,國字臉,大眼睛,那模樣似乎有點像大陸名鬚生張學津。自五十年代以來,臺灣復興劇校迄今已培養出32科京劇學員。葉復潤所在的“復”字輩是第一科,恰好有108位學生,號稱“一百零八將”,葉復潤得以列入,在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父親是一位京劇票友,既能唱,又會拉京胡。葉家的住宅在臺北的基隆路,附近有一個工廠,裡面有京劇隊活動,還經常演出。這樣的環境,使葉復潤自幼在京胡聲中長大,深深愛上了這門藝術。復興劇校首屆是1956年招生的,父親叫他的大妹去考,葉復潤得知後,吵著也要去。父親的本意,或許是不希望子女“清一色”,然而拗不過葉復潤的執著請求,只好答應了。考試時,葉復潤唱了一段《奇冤報》裡見張別古時的“二黃原板”,於是兄妹兩人雙雙考取。
他的啟蒙老師叫張鳴福,早年出科於鳴春社,得傳於雷喜福、宋繼亭,路子很正。葉復潤所學的第一齣戲就是《黃金臺》。很快,他成為這一科裡的頭牌鬚生。畢業公演時,他的戲碼也是這出《黃金臺》,一炮而紅。出科後,葉復潤參加了一個娛樂公司辦的京劇團。當時臺灣的京劇演出很興旺,他所在的劇團在臺北,每天日場演傳統老戲,夜場演連臺本戲,一年365天,僅春節那一天休息。如此連軸演出,使葉復潤得到極大的鍛鍊,積累了舞臺經驗,把學過的戲在臺上演得滾瓜爛熟。可是他並不以此滿足,有一位五十年代到臺灣的大陸琴師叫畢玉青,帶來了大陸對餘叔巖、楊寶森藝術的新鮮資訊,葉復潤便向他問藝,共同切磋,把所學之戲進一步歸路,並在舞臺上同這位琴師合作多年,終於使自己的藝術更具傳統的正韻。他嗓子好聽,扮相也好,深受臺灣觀眾喜愛。
葉復潤出科於臺灣復興劇校,原籍浙江永嘉,今年54歲,國字臉,大眼睛,那模樣似乎有點像大陸名鬚生張學津。自五十年代以來,臺灣復興劇校迄今已培養出32科京劇學員。葉復潤所在的“復”字輩是第一科,恰好有108位學生,號稱“一百零八將”,葉復潤得以列入,在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父親是一位京劇票友,既能唱,又會拉京胡。葉家的住宅在臺北的基隆路,附近有一個工廠,裡面有京劇隊活動,還經常演出。這樣的環境,使葉復潤自幼在京胡聲中長大,深深愛上了這門藝術。復興劇校首屆是1956年招生的,父親叫他的大妹去考,葉復潤得知後,吵著也要去。父親的本意,或許是不希望子女“清一色”,然而拗不過葉復潤的執著請求,只好答應了。考試時,葉復潤唱了一段《奇冤報》裡見張別古時的“二黃原板”,於是兄妹兩人雙雙考取。
他的啟蒙老師叫張鳴福,早年出科於鳴春社,得傳於雷喜福、宋繼亭,路子很正。葉復潤所學的第一齣戲就是《黃金臺》。很快,他成為這一科裡的頭牌鬚生。畢業公演時,他的戲碼也是這出《黃金臺》,一炮而紅。出科後,葉復潤參加了一個娛樂公司辦的京劇團。當時臺灣的京劇演出很興旺,他所在的劇團在臺北,每天日場演傳統老戲,夜場演連臺本戲,一年365天,僅春節那一天休息。如此連軸演出,使葉復潤得到極大的鍛鍊,積累了舞臺經驗,把學過的戲在臺上演得滾瓜爛熟。可是他並不以此滿足,有一位五十年代到臺灣的大陸琴師叫畢玉青,帶來了大陸對餘叔巖、楊寶森藝術的新鮮資訊,葉復潤便向他問藝,共同切磋,把所學之戲進一步歸路,並在舞臺上同這位琴師合作多年,終於使自己的藝術更具傳統的正韻。他嗓子好聽,扮相也好,深受臺灣觀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