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鳴人給路飛上課
-
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個人並不建議對老師的授課內容進行量化評價,這對教育的發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益處。像德國的大學教育,他們甚至連標準化的教材都沒有,老師可以自由的選擇參考書和教材。這樣可以極大的發揮每個老師的能動性,讓每個老師的授課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
就以現實中的案例來說,有一些老師的課,可能多數學生評價不怎麼樣,但是對一些成績差的孩子,他們反而評價非常高。這就是因為老師的授課節奏相對比較慢,反而對這些成績差的學生有益,而這樣的老師,他很容易把一個成績較差的班級給帶起來,然後讓這個老師去教所謂的實驗班,快班,反而效果不理想,因為這些實驗班,快班的學生,領悟能力都比較強,所以他們更需要的是相對快節奏一些的教學。你很難去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評價,這個老師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還是一個不稱職的老師。
當教育變成了流水線,當我們老師的考核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的時候,其實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我們教育的倒退,或者說對於分數的過度追求。在學術上,我們一直強調允許百花齊放,那麼在教育上就必然要允許存在各種的差異和個性化,而不是用一個統一的框框去約束所有的教師。
所以,用量化去評價一個老師的授課價值,這是一種很荒唐的做法。
量化老師的講課價值,是指將老師的講課內容轉化為具體的可以比較的各種資料,透過讀不同老師的量化,對不同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已達到一種管理的作用。但是,這種量化真的有很多不足。
講課的價值,不是一下子就能體現的。老師今天講的內容,根本就不可能馬上用個數據來量化。比如講一首詩歌,老師講解詩歌的內容,情感,思路。學生也在聽,學生能夠明白詩歌的大意和手法,以及相關的題型的涉及,但是,即便這樣了。這節課的價值怎麼量化了?講課不是生產物品,不能生產處具體的物品,都是一些理論或者性而上層面的東西,量化不了。再者說了,同一首詩歌,不同的老師講,就有不同的效果,學生的收穫也不一樣,如果我們用很生硬的表格去衡量短期內的講課價值,真的是強人所難,也無從做起。
退一步講,我們用學生的評價和接受能力去量化講課的價值,就客觀麼?學生的評價就客觀,不。學生對老師的課的評價,大多和老師的課的水平無關,和老師感情的親疏才是評價的關鍵。
有時,我們會用個考試成績去評價老師的講課價值,這個也不客觀。學生的成績和很多因素有關,老師的講課有作用,但不是決定作用。
老師的講課具有獨特的個性,教學本身就有獨特性,無法用具體的資料去量化,為什麼我們會用“春風化雨”“如沐春風”去形容個老師的課,因為講課的價值體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短期內能量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