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朋友們你準備了多少壓歲錢呢?是根據什麼標準給晚輩壓歲錢呢?
回覆列表
-
1 # 乘瑞
-
2 # 璀璨水晶736
壓歲錢由“辟邪壓祟”演化而來,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長輩送給晚輩的護身符,寓意晚輩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壓歲錢的標準:一是入鄉隨俗,按照各地的風俗來定,太多或太少都會顯得突兀;二是按照親疏程度;三是看自己的經濟條件。
畢竟壓歲錢並不是說一定要給多少,主要是圖個吉利,討個彩頭。
關於壓歲錢就是過年時給孩子錢叫“串錢”。隨著演變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裡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流傳很廣的故事。關於壓歲錢來歷有一個悠悠的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對於壓歲錢給多少這個沒有一定的標準,首先得根據社會經濟環境來決定,例如我們小時候整個社會經濟都處低消費低膨脹低收入的時代,人均工資二十幾元,農民一天工資多則一元少則幾分,壓歲錢相當少,長輩當年給一角二角,給五角絕對是高待遇,而現代一般在我們這裡維持在100∽1000元(市裡)範圍而經濟發達地區則高達幾萬元。其次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個人收入,收入高就多給些,少就少給些,量力而行。再次,根據兄弟姊妹朋友的實際情況及對等原則,對方給多少對等回多少,如果對方家庭條件差些你可多給些,相當接濟對方又不讓對方失面,減少一些對方家庭負擔。總之,壓歲錢主要體現長輩對晚輩一種祈許,具體錢多少要量力而之,主要心情表達了就行,不能捨本逐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