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一律平等,沒有誰比誰高尚偉大;
2、不要學習知識最後成了精緻利己主義者和拜金唯物分子;
3、理科生應該收斂自己的狂妄自大;
4、一個社會對文科社科的輕視必然會在將來遭到永續性的報復,純粹理工科發展到極致,物質文明發展到極致再想著彌補思想文化,迴天無力。
哎!我斗膽說說我的看法吧:關於1、2:就算知識是平等的,但薪資收入未必平等,普通人誰不希望自己收入高一些?“兒啊,理科好找工作”“姑娘,理科苦但收入高”……如此簡單的想法,怎麼就戴上“xx主義”“xx分子”的帽子了?而據我身邊的例子觀察:不比八九十年代的父輩,現在大多文科生也是這麼想的,無奈苦於數學與物理的折磨,選擇了文科,而非奮不顧身的興趣。因此就引入了3:這類文科生,大多分科前的綜合成績也不如理科生,所以會遭到一些瞧不起。這不是正常現象嗎:長得帥的不娶長得醜的,收入高的看不上收入低的,分數高點的……而這種歧視,完全對人不對事,這僅僅是學生相互之間的看法,並不是學科高於學科的概念。這並不影響任何人對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的敬仰,也並不削弱任何人對國學大師與逍遙詩人的崇拜。至於觀點4,是我最不能接受:一個人的思想文化,絕不是因為選文選理就能決定的。而在於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而更優秀的感知,來源於更豐富的經歷和更大量的學習。
文科生的思想文化,未必就比理科生高!很多理科生,是能文理兼修的,就機率而言,這不難見,舉個例子:如果某個理科生,在考大學時選上了法律系,能有一手好文筆,不會太稀奇;而某個歷史系的,研究生考到了計算機系,步入IT行業,身邊的人八成會為他豎起大拇指!所謂的一些“文科專業”為何也選擇理科生?我想並不是看重理科生的理學水平,而是那種善於學習的能力和更為務實的精神吧!
而上述“物質文化發展到極致、思想文化無力迴天”的現象肯定是不會有的,這說法太絕對了。對此,我有兩個疑問:1、物質文明能否到達極致?2、能把物質文明發展到極致的人可能毫無思想文化嗎?這樣講的人大可去了解了解愛因斯坦的文筆,去領略領略《時間簡史》的魅力,去百度搜搜“物理學家錢偉長憑什麼進入清華?”絕大多數理科生不僅僅只鍾情於程式碼,只陶醉於工圖,只沉迷於試劑……而同樣喜歡聽故事,同樣喜歡看電影,同樣也讀讀歷史……提出上述觀點的人能想到的,我想教育部應該也會想到。
趨勢的改變是無數文、理專家共同經驗的累積和探討的結果。也不是某個人幾句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就能撼動的。工業再發達的國家,總會有政治家、藝術家、作家、運動員……花園大了,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絕對不會出現一枝獨秀的極致情況!而我想趨勢的改變意味著:時代急需科學家,但可以少兩個詩人……並非時代只求高階的技術,而不需優美的詩....…
1、知識一律平等,沒有誰比誰高尚偉大;
2、不要學習知識最後成了精緻利己主義者和拜金唯物分子;
3、理科生應該收斂自己的狂妄自大;
4、一個社會對文科社科的輕視必然會在將來遭到永續性的報復,純粹理工科發展到極致,物質文明發展到極致再想著彌補思想文化,迴天無力。
哎!我斗膽說說我的看法吧:關於1、2:就算知識是平等的,但薪資收入未必平等,普通人誰不希望自己收入高一些?“兒啊,理科好找工作”“姑娘,理科苦但收入高”……如此簡單的想法,怎麼就戴上“xx主義”“xx分子”的帽子了?而據我身邊的例子觀察:不比八九十年代的父輩,現在大多文科生也是這麼想的,無奈苦於數學與物理的折磨,選擇了文科,而非奮不顧身的興趣。因此就引入了3:這類文科生,大多分科前的綜合成績也不如理科生,所以會遭到一些瞧不起。這不是正常現象嗎:長得帥的不娶長得醜的,收入高的看不上收入低的,分數高點的……而這種歧視,完全對人不對事,這僅僅是學生相互之間的看法,並不是學科高於學科的概念。這並不影響任何人對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的敬仰,也並不削弱任何人對國學大師與逍遙詩人的崇拜。至於觀點4,是我最不能接受:一個人的思想文化,絕不是因為選文選理就能決定的。而在於自己對世界的感知,而更優秀的感知,來源於更豐富的經歷和更大量的學習。
文科生的思想文化,未必就比理科生高!很多理科生,是能文理兼修的,就機率而言,這不難見,舉個例子:如果某個理科生,在考大學時選上了法律系,能有一手好文筆,不會太稀奇;而某個歷史系的,研究生考到了計算機系,步入IT行業,身邊的人八成會為他豎起大拇指!所謂的一些“文科專業”為何也選擇理科生?我想並不是看重理科生的理學水平,而是那種善於學習的能力和更為務實的精神吧!
而上述“物質文化發展到極致、思想文化無力迴天”的現象肯定是不會有的,這說法太絕對了。對此,我有兩個疑問:1、物質文明能否到達極致?2、能把物質文明發展到極致的人可能毫無思想文化嗎?這樣講的人大可去了解了解愛因斯坦的文筆,去領略領略《時間簡史》的魅力,去百度搜搜“物理學家錢偉長憑什麼進入清華?”絕大多數理科生不僅僅只鍾情於程式碼,只陶醉於工圖,只沉迷於試劑……而同樣喜歡聽故事,同樣喜歡看電影,同樣也讀讀歷史……提出上述觀點的人能想到的,我想教育部應該也會想到。
趨勢的改變是無數文、理專家共同經驗的累積和探討的結果。也不是某個人幾句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就能撼動的。工業再發達的國家,總會有政治家、藝術家、作家、運動員……花園大了,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絕對不會出現一枝獨秀的極致情況!而我想趨勢的改變意味著:時代急需科學家,但可以少兩個詩人……並非時代只求高階的技術,而不需優美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