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老男人178471532

    火燒粑,原料麵粉,配料芝麻少許。時令夏季為佳。

    正宗火燒粑,並非現在市面上賣的、人們所謂的“火燒粑”。那種用鏊鍋“炕”出來的,確切地講只能叫“發麵餅子”或“燒餅”。而地道的火燒粑,如今即使在鄉下,也很難見到了。好在我的老家竹根灘,如今仍然“鄉土氣息濃”,每年夏季回去,都有口福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火燒粑。

    真正的火燒粑是哪樣的呢?說起來嗯郎們怕是要流涎水。是“殼兒燒的‘焦嘣噠’,內頭的肉兒‘泡嘍噠’,聞起味兒‘香噴噠’主要特點有:1、殼和肉的品質、風味迥然不同,可因人而異各取所需;2、既能做主食“成餐當頓”,又可當點心零食;3、熱吃口感更加“瓤散”,冷食“粉格那沙”別有回味;4、經得起較長時間存放,夏季一般兩三天都不會“嘶氣”。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非巧婦所能為。我本拙男,但熱衷於美食,居然也眇學了幾手。茲將做火燒粑的要領收集整理如下:

    起碼有三個關鍵所在必須把握,實踐幾次就有經驗了。

    首先是發酵,非得用“老面”。倘若用時下流行的發酵粉,也能做出來,但風味相去甚遠。所謂“老面”,其實也很簡單,即上一次“發”好的麵糰,留下拳頭大一坨,盛在碗裡保存於陰涼通風處,注意不使長黴變質。好的“老面”不論軟硬,只要顏色不發暗,聞著有一股酸酸的曲香味,就證明酵母菌是正常的。

    其次是發麵,要分四步走,並且掌握好每一步的“度”。第一步先“泡老面”。用一大碗用溫水(以不燙手為度)將預留的“老面”泡開,使其充分溶解;第二步叫“打稀膏”。往溶化了的麵漿裡再加些水,並新增少部分麵粉,大約佔本次總量的十分之一,攪勻,進行初步發酵一個小時左右,以表面浮滿氣泡為度;第三步是和麵。和麵要把握好粘稠,比做饅頭包子的面要硬一些;以切實將麵糰揉“活”為度。(舊社會用“打不死的婆娘揉不死的面”來比喻面多揉沒有壞處。)然後將麵糰做成一個一個直徑四五寸、厚一寸半大小的圓粑粑形狀。有條件的,還往兩面沾上芝麻;喜甜食者可放點糖;第四步發麵。將做好的粑粑攤在面板上,蒙上溼布,進行“發麵”。發麵時間因氣溫高低而定,夏天一般兩到三個小時。氣溫低又趕急的話,可採取增溫措施。發麵以切開可見蜂窩狀氣孔為度。

    最後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就是“火燒”。火燒之前,先放在做飯的鍋裡“幹炕”,炕到半生不熟,兩面都“枯皮”。這樣手拿著不變形,燒的時候不會沾灰。用來燒粑粑的“火”,一定要是農作物如高粱、粟子、麥子之類的秸稈,俗稱“瓤柴”,明火燃燒過後餘留下來的“灰火”,也叫草炭火。把炕過的粑粑碼在飯鍋裡,或灶膛裡,或“灰塘”裡,將灰火直接搵在粑粑上燜燒。大約燒個把鐘頭就差不多了。有經驗者嘭嘭一拍,就知道熟與否,類似於挑西瓜。以掰開完全不見生面為度。

    這樣做出來,才稱得上正宗的火燒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首保前輪轂磕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