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人劉俊明
-
2 # 達晉醫學
一般來說,性格外向會有一點影響,因為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比較沒有耐心,很有可能會耐不住寂寞,而搞技術研究需要耐心,不過有時候,也需要團隊合作,性格的外向的人更容易。如果性格外向,同時又有耐心的話,搞技術研究還是很不錯。
-
3 # 由歷史到職場
性格與工作的適配性是不科學的,不能依性格進行工作選擇,應當從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與人的知識、能力做匹配,再從人的主觀意願相結合進行選擇。
1.性格匹配論邏輯。其推理過程為:選取樣本--篩查共同屬性--以區域性推演全域性結論。如:選100名研究人員--發現他們都喜歡喝可樂--喜歡喝可樂的人適於從事研究工作。你感覺是這樣嗎?太多漏洞啦!
2.正確的選擇是:從崗位需要的知識、能力與人的知識、能力做匹配,再從人的主觀意願相結合進行選擇。既要能力、知識匹配還需主觀樂意才行。缺一樣也不行。
3.最可靠是爭取試一試。不論什麼模型,什麼方式,如何進行預測,都僅僅是一種推測和假設。與真實實踐總是有差距的,唯一的辦法是與試試,一試就知道是否合適從事某項工作了,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親身實踐,永遠都不知道真實的結果。
通常來說,做科研的人往往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內向的,更多的原因是科研環境所導致的,其實有不少科研工作者還是比較外向的,也善於跟人交流溝通,只是由於大部分時間需要較強的專注度,所以沒有時間“外向”而已。所以,性格外向的人是完全可以從事科研工作的,而且有不少非常優秀的科研人員也是比較外向的。
性格外向的人從事科研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性格外向的科研人員往往能夠整合更多的資源。其實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還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避免進行重複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夠互相促進,同時藉助彼此的科研資源。在交流方式上,除了傳統的論文之外,學術會議交流也是比較常見的方式,而不少性格外向的科研人員往往更善於與同行進行交流,從而能夠整合更多的科研資源。
第二:性格外向的科研人員往往能夠促進研發團隊的凝聚力。研發工作本身還是比較枯燥的,性格外向的科研人員往往會主動組織科研團隊進行交流活動,大家可以在交流活動中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及科研中遇到的問題,按照歷史經驗來看,科研團隊的小範圍交流活動具有比較積極的效果。
第三:善於溝通。通常性格外向的科研人員都會比較善於溝通,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也需要較強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也是比較重要的。按照歷史經驗來看,很多科研成果之所以不能進行產業落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科研人員與行業專家的溝通不足所導致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費了科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是對於科研資源的一種浪費,而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科研人員一定要與行業專家有充分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