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大家所熟知的《歡樂頌》其實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終曲樂章。《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莊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鉅作。其實《歡樂頌》原本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這首《歡樂頌》也是貝多芬最鍾愛的詩作之一,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一直嚮往共和的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最後《歡樂頌》樂章並不完整、成熟的雛形。他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

    必須提到的是一部名為《戰爭交響曲》的作品,他並沒有被編入貝多芬的編號交響曲內。在完成《第八交響曲》之後一年,也就是1813年,貝多芬譜寫了《戰爭交響曲》,雖然如今大家對這部作品的瞭解甚至還不如貝多芬早期的兩部交響曲,但在當時卻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因為《戰爭交響曲》是一部“應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國將軍威靈頓率領英國遠征軍大破法國軍隊,這次戰鬥加速了拿破崙的最終滅亡。訊息傳到了作曲家的耳朵裡,貝多芬為之興奮(所以這部作品也通常被稱為“威靈頓的勝利”)。關於貝多芬和拿破崙之間的淵源,在推薦英雄交響曲段落的時候,我們有過詳細的介紹。雖然1813年是貝多芬非常不景氣的一年,但他的創作靈感還是被威靈頓將軍的勝利所激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長得瘦”變成“身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