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認為物質虛無是錯誤的。波粒二象性變成了一象性,既只有波動性了。太陽系空間與太陽系內天體的比列是150億公里比太陽直徑139萬公里,相差108倍,太陽只佔空間1259712分之一,太陽佔太陽系質量的99.6%;物質虛無理論認為空間太大,找到物質存在點太難,成了否定物質存在的理由。人是物質構成的,還是波動構成的,能以人們的意識為轉移嗎?人的存在性是能量形式,還是物質形式,想象是不能決定的;能量是場的表現形式,能量無物,能量怎麼參與運動,能量會靜止後變成虛無。既然物質是虛無的,虛無怎能產生場,產生波,構成人體呢!量子力學理論也太神秘了,步入了純想象的岐途。從虛無產生物質,迎合宇宙大爆炸理論。虛無產生物質,理論隨著你的想象產生,唯心理論。量子力學理論把微觀與宏觀分開,人眼看不見微觀世界,現代技術也看不清微觀世界,但也不能脫離統一運動這個大前題,靠想象去解釋無知的認識, 刻意走唯心之路是岐途。在微觀世界方面,只要是用神秘性解釋量子運動規律,,那一定不符合客觀規律,如糾纏現象,並不是他們的解釋,主要表現為相互作用力,既作用力達到了最強,抗干擾力達到了最強,在短暫的時間內感知,如同左右兩隻手套,無論多麼遙遠可瞬間感知對方。利用量子力學宣傳唯心主義,甚至是欺騙國家和人民,最終必會失敗。

  • 2 # 旁觀者周老師

    不知道潘院士是不是真的說過,墨子是光通訊和量子通訊的鼻祖,奠定了光通訊和量子通訊的基礎。但是,確實我們中不少人有這樣的一種傾向,喜歡拿祖宗的隻言片語當令箭,任意發揮,好像現在的什麼進步,都是原自中國古代,甚至認為古代人比現代人高明許多。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說易經是現代計算機,甚至是現代科學的鼻祖。這種說法不僅毫無根據,而且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 3 # 飛翔的城

    如果不是有人斷章取義,我只能懷疑潘院士的科學精神了。如果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就奠定了量子通訊的基礎,那中學生就足以參加量子通訊的科研工作了吧!希望我們的正當壯年的優秀科學家專注專業,不要玩玄學,情商那一套。

  • 4 # 灰太狼創客工作

    完全顛覆你的宇宙觀:物質並不存在!

    (李鮒瑞)

    宇宙誕生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從那一刻開始產生了時間和空間,產生了恆星、天體、岩石、分子、原子、電子、中子、質子、夸克……,宇宙空間充滿了物質。這些物質從何而來?宇宙大爆炸前一刻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

    教科書告訴我們,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有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中子和質子由夸克組成……,人類一直在尋找最基本的粒子。1803年道爾頓提出“原子說”,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粒子,可是不到200年的時間,夸克、輕子、希格斯粒子……不斷被發現和提出,基本粒子總被新發現的基本粒子取代。基本粒子體積越來越小,物質似乎無限可分,“無限可分”也許是宇宙的基本特徵。我們驚訝地發現物質的內部如此空虛,完全找不到實體!

    不要說基本粒子,至今還沒有任何人見過原子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有人說,掃描隧道顯微鏡不是已經看到了原子嗎?針尖上的原子排列清清楚楚。但我要告訴你,看到的並非原子真實的面目,而是原子對周邊的物質影響的輪廓。沒任何人看到原子裡的電子像行星環繞太陽那樣繞著原子核運動。

    物質的內部找不到實體,那麼在我們這個多彩紛呈的世界看得到、摸得著的各種物質是怎麼回事呢?筆者認為,我們看得到物質,是因為光投射到物體表面,原子對其發生干擾,產生反射、折射、吸收等,引起了我們的視覺;我們可以觸控到物質,是因為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引起觸覺,這些都是透過“場”發生的作用,並沒有發生實體的接觸。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場”這個有趣的概念。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的時候就對磁鐵感到無比好奇,磁鐵為什麼可以隔空吸引鐵材料?到了中學教科書告訴我們,磁鐵產生磁場,吸引是透過磁場發生作用的。不但磁場如此,電場、引力場也如此。場就像魔術師一樣,可以隔空施力。場是什麼?愛因斯坦說場是魔鬼,愛因斯坦也不知道場是什麼。教科書告訴我們:場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形態。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在宇宙空間,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是透過引力場發生的,引力場的一個基本屬性,是對置於其中的有質量的物質產生引力,這個引力的發生並不需要實體的接觸。有質量的物質就會產生引力場,兩個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其實就是兩個引力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兩個磁極發生的引力或者斥力,是透過磁場發生的,無需實體接觸。磁場的一個基本屬性,是對置於其中的磁極產生引力或斥力。兩個磁極的作用力本質是兩個磁場的作用。

    分子與分子之間有分子力,大於平衡距離表現為引力,小於平衡距離表現為斥力。分子力也是透過場發生,也無需實體接觸。兩個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其本質是兩個分子的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觸控到物體產生觸覺,是分子力作用的結果,是透過場發生的,沒有實體接觸。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向心力是電場力,無需接觸,其本質是電子的電場與核的電場的作用;中子與質子在原子核裡緊緊束縛,靠的是核力,核力也是透過場來發生沒有實體接觸,其本質也是核子的場之間的作用。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清晰地看到:所有的力都是透過場來發生的,力就是場與場之間作用的結果,“接觸”從不存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物質”是“場的源泉”。“物質”是一個幫助我們理解“力”是如何產生的一個非常好的模型。但問題是,場的存在一定需要“源”嗎?在物質的內部找不到實體,就意味著場找不到“源”。場的存在或許本身就不需要 “源”,比如電磁波在空間的傳播,當我們把發射臺關閉後,電磁波仍然在空間傳播,此時已經不需要“源”,電磁波是電場與磁場相互轉化在空間的傳播,是最經典的“場”。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提出,物質並不存在,只有場。物質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事物規律的一個很好的模型,物質是人虛構出來的。

    “物質”是一個完美的模型嗎?筆者認為並不完美,在微觀世界裡無法描述粒子的行為,比如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測不準、路徑不可知等現象,無法解釋,正因為無法解釋,所以誕生了量子力學之類的學科來描述其規律,至於為何有這些規律,這些學科並不能給出答案。微觀現象之所以無法解釋,是因為物質並不存在,根本就沒有什麼微觀粒子。那麼物質是什麼?筆者認為物質或許是場的一個疊加點,或者是場的數學模型的一個“奇點”。如果把一根繩子比喻為場,那麼在繩上打一個結,這個結也許就是物質。筆者認為:物質是場的一種形態。教科書認為“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是錯誤的,應該反過來,這是一個先有媽媽才有兒子還是先有兒子才有媽媽的問題。

    有各種各樣的場,人類對場所知甚少。筆者認為探索場的統一理論比探索基本粒子更有意義。下面筆者對場做的一些論述和假設:

    1、各種場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電場運動或者振動可以產生磁場,磁場運動或者振動可以產生電場;引力場運動或者振動會產生R場(關於R場筆者有一篇論文做專題研究)。

    2、同性質的場會發生相互作用,產生力。比如兩個磁極相互作用,就是磁場與磁場的作用,磁場不能對一個靜止的電荷產生作用力,因為磁場不能對電場產生作用力。

    3、快速振動的場會發生交替轉化,形成波,以光速傳播。比如電場或磁場快速振動就產生電磁波,引力場振動就產生引力波。

    4、場普遍存在,儘管種類繁多,但本質一致,可以統一。探索場的統一與探索基本粒子意義相同。

    5、場的頻譜圖:

    場的頻譜圖

    說明:

    (1)場不振動時,場不會發生轉化;

    (2)場做低頻振動,場發生轉化,比如磁場轉化為電場;

    (3)場做高頻振動,場產生波,比如電磁波、引力波;

    (4)場做超高頻振動,產生單一方向傳播的波,形成“波子”,比如光子。“波子”是筆者提出的一個概念;

    (5)場做特高頻振動,產生物質,即產生基本粒子。物質是場高頻振動的結果,物質構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多彩紛呈的世界;

    (6)場的頻率發生改變就產生能量,“能量”是場的頻率變化時產生的。可以用能量去改變場的頻率。

    ……

    根據以上論述和猜想,筆者嘗試解釋一些問題:

    1、宇宙的起源:場的一次劇烈振動,誕生了物質,誕生了基本粒子。

    2、物質不能超過光速:場振動產生波並以光速傳播。物質是場振動形成的,物質只是場的一種形態,物質就是場,怎能超過光速?把一根繩扔出去,繩子上打的結會超過繩子的速度嗎?

    3、引力波:必然存在的,引力場振動就會產生引力波。

    4、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場振動形成微觀粒子,如果場的振動頻率偏移了這個粒子就消失了,當頻率復位了粒子又形成了。教科書經常描述微觀粒子在哪出現的機率大,“出現”這兩個字是不對的,應該用“產生”,微觀粒子只有“消亡”和“產生”,都是場的振動頻率不穩定出現“漂移”造成的。

    5、量子糾纏:一根繩相隔一定距離打了兩個結,當一個結動了,另一個結是否也要跟著動?

    6、聚變和裂變為什麼會產生能量?因為粒子由一個變成了兩個,或者兩個變成了一個,粒子的本質就是場,粒子改變了就是場改變了,場的頻率改變了,產生了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中如何實現選擇下拉選單的選項就自動顯示相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