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透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於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擴充套件資料: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稱為"亞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被認為是輔翼“經書”的“傳”,和孔子的《論語》並列。至五代,後蜀主孟昶下令將《易》《書》《詩》《禮》《周禮》《儀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書寫刻石。《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弟子曾參和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這樣,《孟子》一書便與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了。
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透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於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擴充套件資料: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稱為"亞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被認為是輔翼“經書”的“傳”,和孔子的《論語》並列。至五代,後蜀主孟昶下令將《易》《書》《詩》《禮》《周禮》《儀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書寫刻石。《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弟子曾參和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這樣,《孟子》一書便與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聖人立言”。於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