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麼麼兔小小隻
-
2 # 範帥888
春夏是萬物復甦的時候,正值萬物生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除非特殊情況,不便判死刑犯行刑,所以就有了秋後處決的行為
-
3 # 惟生
古代處決犯人一般都在秋冬季節,所以也叫“秋決”,這與古人對大自然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對天地神靈的敬畏有關。
我們知道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是樹木凋零的季節,象徵肅殺。人的行為包括政治活動都要順應天時,否則要受到懲罰。
大儒董仲舒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創造出一套“天人感應”的學說。他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春夏行賞,秋冬行刑。
之後歷朝歷代皆規定在秋冬季節處決犯人,戲劇裡的“秋後問斬”一詞據載始於唐朝。
還有一種說法,秋冬兩季正是農閒時候,組織民眾觀看行刑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中國一直沒有廢止死刑,即便是現代社會,處決人犯也基本選擇秋冬時節。
-
4 # 用心擁抱彼此
以下僅是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秋決,是古人一直沿用的處決犯人的時令。
簡單來理解,其實秋決也是古代帝王統治勞動大眾的一種思想的延伸。
古代的犯人,哪怕是犯了滔天大罪,任何地方官員都無權處決。必須要請示皇帝陛下批准方可執行。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官員是不可以做主的。這是其一;
皇帝陛下這簽署處決人的命令時也是不可以隨便就簽字的,因為他是天子,代表老天,但畢竟不是老天,還要請示老天(就是祭祀),然後以天子代天行令的方式簽署命令。而古代秋冬都是收穫都季節,並且按照儒家思想的說法秋冬肅殺。這樣既上奉天命,下又符合殺戮的節氣。以做到天命難為之意。此其二;
普通的老百姓也被這樣的思想慢慢的教化了,即便是殺頭之罪,也要到秋冬才能施行了。所以這無形中又形成了一種民意。民不可欺,此其三。
-
5 # 紅茶客52424841
春天和夏天,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按照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不適合結束人的生命。秋天萬物瀟肅,秋風掃落葉,生命凋落。
各地被問斬的犯人要上報朝庭,最後由皇帝御筆親批,一個週期下來,也到了秋天。
再一個,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春荒欠下的糧食種了,秋收後要歸還。“秋後算賬”,最準確形象地描述了欠帳必須還的道理。秋後問斬,同理!
所以,處決犯人最好的時間,就是“秋後問斬”了。
回覆列表
古代處決人犯,地點多設定在菜市口人多的地方。圍觀群眾多,圍觀殺頭會引發群眾情緒同頻共振,從而改變當地的天地陰陽二氣排布,以亂四時之氣,不利農事。
關漢卿寫的竇娥六月被殺頭,才亂了四時之氣。雖然是杜撰的,但是意思是一樣的。
殺頭越多,天氣越糟糕,毀農事。而且更加糟糕的是,糟糕的能量排布,不光肅殺植物,還肅殺動物,會加重群眾的生理、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