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醫生的職責就是保證病人無痛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手術,在全身麻醉下,病人的各種反射不同程度受到抑制,無法保護自己,麻醉醫師就充當起病人的保護者的角色,需要時刻關注病人的各項指標,隨時關注出血量,在緊急情況下要承擔起挽救病人生命的任務,在病人在手術室處於生死之間時使其脫離危險。 從病人進入手術室一開始,麻醉師就會建立靜脈通道,術中輸液量較大,所以選用的穿刺針也比病房要粗。病人全身麻醉開始到手術結束時,靜脈麻醉藥(常用的是丙泊酚)會一直透過靜脈輸液泵來以相對恆定的速度透過靜脈通道進入機體,同時,吸入性麻醉藥(如七氟烷)也會透過麻醉機的作用由氣道進入人體,保證在全身麻醉病人在術中一直處於麻醉狀態,不會醒來。同時,肌松藥會根據情況隔一段時間注射,保證病人的肌肉處於鬆弛,這既是為了機械通氣的需要,同時很多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對肌松要求很高,麻醉醫生會時刻關注手術進展,繼續追加肌松藥,保證肌松。 麻醉醫生有很多方法觀察全身麻醉病人是否會突然醒來。麻醉機會有各項指數,如果病人有醒的趨勢,氣道壓力,呼吸曲線,ETCO2(呼氣末二氧化碳)都會有變化,血壓可能會升高,術者也可能會報告“患者好像動了”,這些變化監測儀器都會有報警。同時BIS監測(腦電雙頻指數)現在也廣泛應用於術中監測病人的意識深度,如果BIS忽然升高,也會提示病人有清醒的可能。此時,麻醉醫師會增加麻醉藥劑量,或者增加使用肌松藥,加快輸液速度,通常幾十秒時間監測指標就會恢復正常。所以題主所述的全麻患者在術中醒來的情況,其實是麻醉醫生極力避免發生的。發現患者有任何可能清醒的趨勢或者肌松減弱產生自主呼吸,麻醉醫師都會第一時間採取措施。 當然,也會有術中知曉的可能。
麻醉醫生的職責就是保證病人無痛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手術,在全身麻醉下,病人的各種反射不同程度受到抑制,無法保護自己,麻醉醫師就充當起病人的保護者的角色,需要時刻關注病人的各項指標,隨時關注出血量,在緊急情況下要承擔起挽救病人生命的任務,在病人在手術室處於生死之間時使其脫離危險。 從病人進入手術室一開始,麻醉師就會建立靜脈通道,術中輸液量較大,所以選用的穿刺針也比病房要粗。病人全身麻醉開始到手術結束時,靜脈麻醉藥(常用的是丙泊酚)會一直透過靜脈輸液泵來以相對恆定的速度透過靜脈通道進入機體,同時,吸入性麻醉藥(如七氟烷)也會透過麻醉機的作用由氣道進入人體,保證在全身麻醉病人在術中一直處於麻醉狀態,不會醒來。同時,肌松藥會根據情況隔一段時間注射,保證病人的肌肉處於鬆弛,這既是為了機械通氣的需要,同時很多手術(尤其是腹部手術)對肌松要求很高,麻醉醫生會時刻關注手術進展,繼續追加肌松藥,保證肌松。 麻醉醫生有很多方法觀察全身麻醉病人是否會突然醒來。麻醉機會有各項指數,如果病人有醒的趨勢,氣道壓力,呼吸曲線,ETCO2(呼氣末二氧化碳)都會有變化,血壓可能會升高,術者也可能會報告“患者好像動了”,這些變化監測儀器都會有報警。同時BIS監測(腦電雙頻指數)現在也廣泛應用於術中監測病人的意識深度,如果BIS忽然升高,也會提示病人有清醒的可能。此時,麻醉醫師會增加麻醉藥劑量,或者增加使用肌松藥,加快輸液速度,通常幾十秒時間監測指標就會恢復正常。所以題主所述的全麻患者在術中醒來的情況,其實是麻醉醫生極力避免發生的。發現患者有任何可能清醒的趨勢或者肌松減弱產生自主呼吸,麻醉醫師都會第一時間採取措施。 當然,也會有術中知曉的可能。
術中知曉。就是在全麻過程中發生意識的恢復。由於當前的全麻基本上為複合式麻醉,即多種不同作用的藥物同時使用。鎮靜遺忘、鎮痛、肌肉鬆弛為主要的三個部分。如果出現術中知曉,意味著鎮靜遺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鎮痛作用還可存在。在這樣的狀況下,患者可存在意識,可聽見周邊環境的聲音,但是無法控制肢體的任何運動,包括例如睜眼、咳嗽。同時,伴或者不伴有對疼痛的感知。真正發生術中知曉時,麻醉醫師甚至術者都很難察覺,一旦發現,肯定也會第一時間應對。儘管如此,術中知曉發生的機率還是很低的。作為一名麻醉醫生,保護自己病人術中安全是基本職責。如果讓自己的手術病人在術中醒來而置之不顧,那真是失職了。對於“半麻”患者(椎管內麻醉),術者患者是保持清醒狀態的。由於麻醉藥的效果不如全身麻醉那麼好預測,肥胖患者的麻醉效果可能較差,同時由於此類麻醉的特點,藥量過多麻醉平面高會導致低血壓和呼吸抑制,給藥都很謹慎,所以此類麻醉手術患者容易覺得很疼痛,通常會使用鎮靜藥物讓患者小睡一會兒,或者使用其他一些鎮痛效果來減輕其痛苦,但麻醉藥物的量控制的很嚴格,尤其對高齡患者、產婦特別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