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週歲。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舞勺:男子13歲。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
豆蔻:女子13~14歲。源自唐朝詩人杜牧詩《贈別》。"娉[ pīng ]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弱冠:指男子20歲。
而立:指30歲。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指40歲。
強壯:指四十。《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
知命:指50歲。稱50歲為知命之年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稱70歲為古稀之年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耄耋:指70~90歲
黃髮:指長壽老人。
鮐背:指長壽老人。
期頤:指百歲老人。
【擴充套件】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週歲。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髮: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舞勺:男子13歲。古代13歲的男孩學習的一種文舞。
豆蔻:女子13~14歲。源自唐朝詩人杜牧詩《贈別》。"娉[ pīng ]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弱冠:指男子20歲。
而立:指30歲。稱30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指40歲。
強壯:指四十。《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
知命:指50歲。稱50歲為知命之年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迴圈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稱70歲為古稀之年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耄耋:指70~90歲
黃髮:指長壽老人。
鮐背:指長壽老人。
期頤:指百歲老人。
【擴充套件】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