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華市觀自在心理諮詢

    童年遭受父母暴打虐待的孩子,長大後為什麼得抑鬱症?

    其實這樣的遭遇得抑鬱症都是輕的,沒有精神分裂或人格障礙已是萬幸,在精神病理學中,人格障礙比神經症高一級,精神病又比人格障礙高一級,越高病情越嚴重,和現實的連線越來越弱。大家都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許多幻聽,幻視,被害妄想等,這些充分說明分裂症患者扭曲了對現實的感知,喪失了現實檢驗能力,不能將幻想和現實分離開,當然也就無法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我們試著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抑鬱症:

    一從情感的角度,

    抑鬱症可以理解為情感的冰凍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情感情緒都是流動的,隨著環境不斷變化,我們回顧一下童年生活,會發現當年作為小孩子的時候,情緒都是可以靈活自由的切換,剛剛還哭的傷心欲絕,不一會兒就破涕為笑了。而抑鬱者的情感長年處於極度壓抑,最後被凍住的狀態,無法自由切換。

    心理諮詢中諮詢師的共情,真誠,尊重可以慢慢形成一個安全的氛圍,在諮詢師溫暖的關懷下,抑鬱患者的情感隔離狀態會被打破,情感復甦後慢慢的越來越鮮活,越來越柔軟。

    二 從認知的角度

    抑鬱患者有強烈的自罪,自責內歸因傾向,常年被父母虐待的兒童,由於當時作為兒童天然的依賴性,脆弱性,及幼童認知的侷限性,兒童為了在這樣殘酷的現實中活下去,會發展出一個錯誤的信念“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父母親不愛我了”,這個信念維護了兒童和父母的關係連線,使兒童能夠將父母理想化使自己生存下去。但是慢慢的長大成人後,環境已經變化了,還不知不覺的堅持這樣內歸因應對模式將越來越不適應現實。

    認知療法可以幫助患者看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透過一系列干預,重建認知和更加合理的價值觀,找到生命的意義。

    三 精分“攻擊性”的角度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即動物性,本能,只追求即時滿足,人在滿足自己的過程中碰到挫折就會引發攻擊性,小時候和夥伴搶玩具,長大後在社會里打拼爭取成功,後者是前者昇華而來。攻擊就會有一個方向,健康的人攻擊一般大部分都是向外的,而抑鬱患者攻擊是向內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成年累月在內心裡暴揍自己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成熟的諮詢師,在諮詢中扮演來訪者功能良好父母的角色,諮詢進入一定的深度,來訪者不可避免的出現“移情”現象,將對諮詢師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如埋怨,挑剔,批評和不滿,此時諮詢師要放下自己的防禦,頂住內心衝動,堅決不辯解和反擊來訪者,一如既往的深情對待,慢慢的來訪者的早年創傷會得到修復。

    其實抑鬱症只是一個精神病理學的名稱,為了學習和交流的方便而發明的一個稱謂,一個標籤。這個便籤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笛子在古代詩歌裡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