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66214309263

    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當細胞液的濃度小於外界溶液的濃度時,細胞液中的水分就透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使細胞壁和原生質層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由於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伸縮性大,當細胞不斷失水時,原生質層就會與細飽壁逐漸分離開來,也就是逐漸發生了質壁分離。相反的過程為復原”。

    而蘇教版和浙科版教材中則缺乏相關的描述,所以浙江考生對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的理解並不是很正確、全面。例如在做下面一道題目的時候就容易出現錯誤。

    將新鮮馬鈴薯切成5cm的粗細相同長條,再將它們分別放在濃度不同的蔗糖溶液中,4h後測量每條的長度,結果如圖所示。以下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馬鈴薯細胞液的平均濃度約為25g·L-1

    B.當溶液濃度為40g·L-1時,細胞開始發生質壁分離

    C.在溶液濃度為30g·L-1~90g·L-1的範圍內,細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縮

    D.在溶液濃度為50g·L-1,細胞均因過度發生質壁分離而死亡

    參考答案:C

    初次做這種題目,浙江的學生錯誤率很高。就是沒有考慮到細胞壁也有一定的伸縮性,只是較原生質體而言伸縮性較小而已。當然,這一事實也可以透過讀圖得出:超過30g/L,馬鈴薯條的長度均小於初始值5釐米;而低於30g/L,馬鈴薯條的長度均大於5釐米。而此時已經能夠得出細胞壁具有伸縮性這一結論。否則,如果細胞壁是鐵板一塊不能收縮,那原生質體的體積再縮小馬鈴薯條也不會變短;當然更加不可能吸水變長。

    如果能夠相通這一點,那麼A、B的錯誤顯而易見,實際根據馬鈴薯條的長度變化並不能得出細胞液濃度的近似值。

    那麼,什麼樣的濃度才能近似等於細胞液的濃度呢?浙科版教材上有一種描述給出了答案“能引起約50%的細胞發生初始質壁分離的蔗糖濃度就是細胞液的濃度。初始質壁分離是指細胞的角隅處開始出現質膜及其以內部分離開細胞壁的狀態(如圖3-5)”

    關於“50%的細胞發生初始質壁分離的蔗糖濃度就是細胞液的濃度”這一描述筆者認為更多是一個經驗的總結。可以想象質壁分離實驗過程中在蓋玻片下方的蔗糖溶液量實際是很少的,那麼在洋蔥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的過程中細胞外溶液的濃度也在發生著改變(減小),也就是說實驗中具體到每個細胞而言所處的細胞外液濃度並不完全相同。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描述更多是一個經驗的總結。

    同時,對於這一描述筆者認為最好改成“50%的細胞發生初始質壁分離的蔗糖溶液滲透壓就是細胞液的滲透壓”。畢竟濃度和滲透壓還是有一定去區別的,滲透壓才真正是描述一個體系吸水能力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濃度大吸水能力也會比較強,但並不絕對。如離子的濃度與蛋白質的濃度本身就不存在可比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霆109-104黃蜂,維斯布魯克30分,施羅德23分,沃克25分,如何評價這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