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學術界對於明清小冰期的時間界定目前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一種認為開始的時間是在16世紀比如大致是1550年,一種認為是16世紀,大致是在1250年,不過結束的時間統一是認為在1850年前後。所以無論有著怎樣不同的爭議,從時間上來看,主要處在明清時期。而小冰期其實就是指的是氣候極為寒冷的一段時間,所以綜合起來把這段時間稱為明清小冰期。

    明清小冰期的圖解

    竺可楨在《中國歷史上的旱災》裡這樣描述:除了晉朝和南北朝之外,明朝的雨量特別少,當時發生的旱災達到了以往之最。那麼,小冰期是如何與旱災聯絡起來的呢?

    我們知道,在傳統的農耕文明之下,土地是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資源,它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人口發展乃至社會穩定。如果一個地方一直風調雨順,那麼本地的人口就會得以穩定增長,倉稟實而知榮辱,百姓不愁吃飯才能夠有時間去進行教育和娛樂文化活動,良好的民風才能得以形成。反之,則會大大限制當地農業發展乃至人口的增長。湯因比曾經說過:一個地方的困難越大,它所帶來的刺激也會相應地更大一些。因此,氣候寒冷,首先對於明朝來說,就會在農作物減產的情況下,引發“地不足以容人”的危機,這個時候為了生存,農民起義、社會暴動就會層出不群,朝廷為了鎮壓這些動亂必然要出動軍隊,耗費軍資,即使最終動亂被平息,依舊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災荒引發農民起義

    而對於少數民族部落來說,小冰期對於他們的生活影響更為巨大。氣候寒冷會導致牧草枯竭,水源乾涸,他們多年來實行的畜牧業的生活方式遭受到極大的挑戰,牧草枯竭使得草場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的短缺更是讓他們基本的生活都難以保障。所以為了生存,必然揮刀南下。

    滿清入關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崇作為明朝末代皇帝,大明政權的倒臺也在一定上有著“天意”的作祟。旱、蝗、澇、風、雹、震、雪等自然然災害動搖了內部的統治基礎,民不聊生,起義不斷,外部有滿清的入關南下,既要耗費精力鎮壓內部的起義和緩解自然災害帶來的社會動盪,還要從中抽取資源抵抗外在壓力,所以內外夾擊之下,原本已經滿目瘡痍的明朝氣數已盡,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參考文獻

    (美) 艾維泗著,隋斌譯:《時代、貨幣與氣候:明朝與15世紀中葉的“大蕭條”》,《古今農業》,2012年第9期

    肖傑等:《明清小冰期鼎盛期氣候變化及其社會響應》,《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年第4期

    趙易星:《明朝棄守大寧的再分析—從氣候變化和後勤角度》,《黑龍江史志》,2012年第3期

  • 2 # 豬痴豬

    主要的原因是美洲耐寒高產作物的影響。玉米等作物是隆萬開海後由西班牙的貿易傳入中國。由於傳入時間較短,在明朝沒有被大規模的推廣。清朝的平均畝產遠高於明朝,自然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再就是清朝時的自然災害已經大幅減少了,根據記載小冰河期中國的災害巔峰期在嘉靖至萬曆年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瓜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