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賢,王陽明是也。今天就來談談明代的這一相一賢。
內閣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故居(位於湖北省荊州市)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朝中後期政治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堪稱古代平民逆襲的典範,他從小出身低微,父親只不過是個落魄秀才,屢試不第,但張居正卻自幼聰慧,並憑藉自己的隱忍努力,一步步升為內閣首輔。他受命於主少國疑之際,頒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策,如整頓吏治,推行“考成法”,明確責任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在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使賦役合一,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經濟發展。他夜以繼日的為國事奔勞,甚至於當自己的父親去世後,他也沒能守孝,而是選擇了奪情,可以說事業心很強了。
張居正在朝野時手握大權,有時甚至獨斷專行,所以當神宗皇帝漸漸長大後,開始不滿意於張居正處處都為自己做主,當張居正死後,神宗皇帝開始對張局長展開清算,家被抄,張居正險些被開棺驗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一代名臣張居正死後竟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明史》中曾這樣評價張居正: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這話的意思就是張居正是改革之能臣,挽救了明朝的危亡,但是他功高蓋主,所以以悲劇性的結局收場。可以說是對張居正一生的深刻總結了。
王陽明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他自幼聰慧,但在仕途上並不順利,他因直言敢諫觸怒劉謹,被貶謫到貴州龍場。而龍場成為王陽明一生的轉折點,在這裡他潛心研究,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在劉瑾下臺後,王陽明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在平定江西盜賊,平定寧王叛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525年,王陽明在紹興創立了陽明書院,開始講學,他開創了致良知的求理方式,認為理無須外尋,理在人心,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尋內心之理,同時強調知行合一,提倡躬行實踐。王陽明創立的陽明心學打破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將理學推向一個新高峰。
王陽明曾有一首詩來闡發自己的理論: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孫中山曾高度評價王陽明,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說”,可見王陽明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明代的賢哲。
參考文獻:
1.王鴻緒、張廷玉等:《明史》
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王秀玲:《張居正與萬曆皇帝》,中國明史學會會議論文集,2012年。
有人說,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張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賢,王陽明是也。今天就來談談明代的這一相一賢。
內閣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故居(位於湖北省荊州市)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明朝中後期政治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堪稱古代平民逆襲的典範,他從小出身低微,父親只不過是個落魄秀才,屢試不第,但張居正卻自幼聰慧,並憑藉自己的隱忍努力,一步步升為內閣首輔。他受命於主少國疑之際,頒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策,如整頓吏治,推行“考成法”,明確責任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在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使賦役合一,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經濟發展。他夜以繼日的為國事奔勞,甚至於當自己的父親去世後,他也沒能守孝,而是選擇了奪情,可以說事業心很強了。
張居正在朝野時手握大權,有時甚至獨斷專行,所以當神宗皇帝漸漸長大後,開始不滿意於張居正處處都為自己做主,當張居正死後,神宗皇帝開始對張局長展開清算,家被抄,張居正險些被開棺驗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一代名臣張居正死後竟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明史》中曾這樣評價張居正: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書》:“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可弗戒哉!”這話的意思就是張居正是改革之能臣,挽救了明朝的危亡,但是他功高蓋主,所以以悲劇性的結局收場。可以說是對張居正一生的深刻總結了。
王陽明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他自幼聰慧,但在仕途上並不順利,他因直言敢諫觸怒劉謹,被貶謫到貴州龍場。而龍場成為王陽明一生的轉折點,在這裡他潛心研究,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在劉瑾下臺後,王陽明升任南京刑部主事,在平定江西盜賊,平定寧王叛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525年,王陽明在紹興創立了陽明書院,開始講學,他開創了致良知的求理方式,認為理無須外尋,理在人心,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尋內心之理,同時強調知行合一,提倡躬行實踐。王陽明創立的陽明心學打破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將理學推向一個新高峰。
王陽明曾有一首詩來闡發自己的理論: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孫中山曾高度評價王陽明,稱“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說”,可見王陽明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明代的賢哲。
參考文獻:
1.王鴻緒、張廷玉等:《明史》
2.王陽明:《王陽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3.王秀玲:《張居正與萬曆皇帝》,中國明史學會會議論文集,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