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中的“溼氣”與多喝水的關係真的不大,合理的多喝水並不會加重腎臟負擔。
“溼氣”是一箇中醫上的理論,指的是人貪食寒涼飲食以及肉食,以至傷脾。脾喜燥而惡溼,主運化水谷。脾臟受損,則會導致人體內的“溼邪”淤積,會阻滯經絡、氣機、矇蔽臟腑清竅,導致肥胖、浮腫、便秘、便溏、溼疹、長斑、女性月經不調、性功能減弱等一系列的“溼氣過重”的症狀。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上述症狀則是因為飲食不當、作息不規律以及缺乏運動,所造成的消化功能不良,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所導致的人體亞健康狀態。
中醫理論中,“溼氣重”還指的是人體對體內的水分不能充分利用和吸收,從而使體內迴圈產生的髒水積存在體內形成了溼氣。結果溼氣越重就會導致脾胃臟腑的功能越差,對水分的利用也會越差。而身體中因為存有髒水,人就不會產生喝水的慾望,新水不進,髒水更難排出,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從西醫角度來看,則是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降低,腎排洩下降導致的代謝產物濃度升高。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飲食失調、飲水過少與缺乏運動。所以說,“排溼”其實就是促進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靠飲食調節增強運動以及多喝“新水”來替換掉身體內的“髒水”。
人體的腎臟功能比我們想象中強大得多,正常人的腎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大約只用到了三分之一的功能。正常人每天攝入水分2000毫升,其中500毫升隨汗液排出,350毫升隨呼吸排出,150毫升隨糞便排出,1000毫升則由尿液排出。而人體的腎臟對水分的調節能力,遠大於此。
由此可以簡單的計算出,人每天攝入水分達到2500毫升或是3000毫升時,尿液會增加到1500~2000毫升,此時我們的腎臟仍有餘力,並不會累壞。反而如果喝水過少,尿中的代謝產物會在腎中析出結晶,或是形成結石,會對腎造成傷害。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保護腎臟,建議每天飲用不少於2000毫升的水,飲用3000毫升最佳。
可以肯定的說,多喝水對身體有好處,但是需要掌握喝水的竅門。每天建議喝2500~3000毫升水,並不是說在幾分鐘內一飲而盡的“牛飲”,事實上也很少有人能在短時間內喝掉這麼多水。而是需要小口多次,在一天內均勻的分配,可以減少腎臟的負擔。還有重要的一點,最好喝溫水,與自己體溫接近的水,可以避免對胃腸的刺激。
當然,除了喝水,飲食中多素少葷,少脂少鹽是減少身體產生“溼氣”的方法。還有增加運動,讓身體多排汗,也可以促進“溼氣”的排出。
人體中的“溼氣”與多喝水的關係真的不大,合理的多喝水並不會加重腎臟負擔。
一、人體中的“溼氣”“溼氣”是一箇中醫上的理論,指的是人貪食寒涼飲食以及肉食,以至傷脾。脾喜燥而惡溼,主運化水谷。脾臟受損,則會導致人體內的“溼邪”淤積,會阻滯經絡、氣機、矇蔽臟腑清竅,導致肥胖、浮腫、便秘、便溏、溼疹、長斑、女性月經不調、性功能減弱等一系列的“溼氣過重”的症狀。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上述症狀則是因為飲食不當、作息不規律以及缺乏運動,所造成的消化功能不良,免疫力下降、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所導致的人體亞健康狀態。
二、喝水有助於“排溼”中醫理論中,“溼氣重”還指的是人體對體內的水分不能充分利用和吸收,從而使體內迴圈產生的髒水積存在體內形成了溼氣。結果溼氣越重就會導致脾胃臟腑的功能越差,對水分的利用也會越差。而身體中因為存有髒水,人就不會產生喝水的慾望,新水不進,髒水更難排出,就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從西醫角度來看,則是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降低,腎排洩下降導致的代謝產物濃度升高。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飲食失調、飲水過少與缺乏運動。所以說,“排溼”其實就是促進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靠飲食調節增強運動以及多喝“新水”來替換掉身體內的“髒水”。
三、多喝水累不壞腎臟人體的腎臟功能比我們想象中強大得多,正常人的腎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大約只用到了三分之一的功能。正常人每天攝入水分2000毫升,其中500毫升隨汗液排出,350毫升隨呼吸排出,150毫升隨糞便排出,1000毫升則由尿液排出。而人體的腎臟對水分的調節能力,遠大於此。
由此可以簡單的計算出,人每天攝入水分達到2500毫升或是3000毫升時,尿液會增加到1500~2000毫升,此時我們的腎臟仍有餘力,並不會累壞。反而如果喝水過少,尿中的代謝產物會在腎中析出結晶,或是形成結石,會對腎造成傷害。所以為了身體健康,保護腎臟,建議每天飲用不少於2000毫升的水,飲用3000毫升最佳。
四、如何喝水才健康可以肯定的說,多喝水對身體有好處,但是需要掌握喝水的竅門。每天建議喝2500~3000毫升水,並不是說在幾分鐘內一飲而盡的“牛飲”,事實上也很少有人能在短時間內喝掉這麼多水。而是需要小口多次,在一天內均勻的分配,可以減少腎臟的負擔。還有重要的一點,最好喝溫水,與自己體溫接近的水,可以避免對胃腸的刺激。
當然,除了喝水,飲食中多素少葷,少脂少鹽是減少身體產生“溼氣”的方法。還有增加運動,讓身體多排汗,也可以促進“溼氣”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