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馮瑋
-
2 # 琺大庶吉士
原子彈的理論基礎在20世紀初就建立了,但當時沒有國家真的有能力造出這種級別的武器。到了二戰期間,各個主要的工業國已經可以夠到製造核武器的門檻。應該說納粹德國最早啟動了這一專案,秘密研發製造核武器,但一方面德國自毀長城,驅逐破壞了一大批猶太裔物理學家,使其本身的科研能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反法西斯國家也對德國的核武專案略有耳聞,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阻撓與破壞。據傳聞,納粹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放射性元素材料就曾被盟軍派出的間諜所破壞。這使得即使德國到了戰敗投降的時候,原子彈也沒有真正製造出來。
反觀美國,由於財大氣粗,加之聚攏了大量德國驅逐的科學家,秘密開啟了曼哈頓工程。真正最好研發出了原子彈,並在二戰末期對日本實際使用。美國核武器的成果刺激了蘇聯,斯大林下令加快了蘇聯研製原子彈的步伐,並也在二戰結束不久成果製造。
-
3 # 高紅權先生
原子彈的問世是現代科學體制的成果,並不能歸結到某一個人的頭上。沒有現代的科學研究機制,你無法想象會出現原子彈這樣的東西。
具體說來,原子彈的誕生是理論物理學家和工程物理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1897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湯姆遜發現電子。
1912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發現原子核。
1918年,盧瑟福第一次用放射性阿爾法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獲得成功,實現了第一次人工核反應。
到了1939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和女科學家莉澤·邁特納使用中子轟擊鈾235,終於發現了核裂變。
1940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發現了鏈式反應。
哈恩立即意識到這種研究的軍事價值,於是很快就向希特勒提出了研製原子彈的建議。
幾乎與此同時,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也向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研製原子彈的建議。
在羅斯福的推動下,美國開始研製原子彈。
1942年,著名物理學家恩裡克·費米成功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實現了人工核裂變鏈式反應。
同年,曼哈頓工程正式開始。整個研製工作,由來自美國陸軍的萊斯利·格羅夫斯少將和著名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領導。
最終,1945年,曼哈頓工程大功告成,原子彈就此誕生了。
-
4 # 朱八八
1937年初,希特勒就批准了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鈾計劃”,並且由我們已經很熟悉的量子物理學家海森堡牽頭。
1939年8月,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必須趕在納粹德國之前掌握核技術。
因為這封信和著名的 很多人誤以為原子彈和愛因斯坦關係很大,甚至廣為流傳。
實際上,原子彈沒愛因斯坦啥事。至少關係非常小。他寫完信一年過去了,美國政府機構之間還在互推皮球。四年後,當時舉世最重要的科學研究-曼哈頓計劃匯聚了全美幾乎所有最頂級的物理學家,卻將愛因斯坦排除在外。至於質能方程,就算愛因斯坦沒有提出,原子彈照樣會被研發出來,這就好比古人不懂複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亦能研製出火藥。
(不關我的事)
至於原子彈的誕生,要歸功於一大批歐美科學家的研究和努力。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透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中子的存在,並因此獲得1935年諾貝爾物理獎。
1932年,考克饒夫(Cockcroft)和沃爾頓(Walton)用質子轟擊鋰靶,實現了人工核反應,考克饒夫和沃爾頓因這一工作獲得1951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1934年,受前述實驗的啟發,西拉德(Szilárd)提出了由中子誘發鏈式反應的概念並在英國申請專利。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這樣,理論上製造出原子彈已經沒有任何障礙了,曼哈頓計劃開始上馬,
1945年8月6日,艾諾拉·蓋號轟炸機在廣島上空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戰爭的槍式原子彈(小男孩)。
1945年8月9日,內爆式鈽彈--“胖子”原子彈在長崎上空投下。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佈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曼哈頓計劃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帶來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阿拉莫斯實驗室的建立是美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開啟了人類戰爭史的又一個里程碑—人類進入了核武器威懾時代。
-
5 # 一武一史
真正的原子彈之父,是愛因斯坦的學生——西拉德。他依靠自己的才華、勇氣、直覺和運氣,使得美國的原子彈提前研製成功。
西拉德的童年跟愛因斯坦類似,都是數學天才,也都熱愛物理。但不同的是,西拉德偏重於實踐,而愛因斯坦在理論上擁有極高的建樹。
愛因斯坦和西拉德
1900年,西拉德出生在布達佩斯的一箇中產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迫應徵入伍。一開始,西拉德被允許繼續讀書,但後來不得不扛槍上戰場。不過,就在被送往戰場之前,他突然得了西班牙流感,只能住院治療。後來,他所在的部隊在戰鬥中幾乎全軍覆沒,而西拉德則因為流感倖免於難。
1919年,匈牙利局勢動盪。在西拉德看來,留在匈牙利一定沒有什麼前途,於是,他就到了柏林繼續讀書。
他先是去了柏林工業大學,但後來因為迷上了物理,就轉去柏林洪堡大學(當時叫威廉大學)。這所大學是德國最頂尖的高校,先後有57名校友獲得過諾貝爾獎。師資力量當然也是頂尖的,眾多優秀的科學家都在那裡擔任教授,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
西拉德是個非常愛思考的人。在柏林期間,他發明了許多新技術,包括用於直線加速器、迴旋加速器以及電子顯微鏡的技術專利。他還和老師愛因斯坦,一起發明了著名的“愛因斯坦-西拉德冰箱”。不過,很多東西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進一步去實現,所以他從沒有拿過諾貝爾獎,反倒是使用他技術的人得了不少諾獎。
愛因斯坦-西拉德冰箱
鋪墊了這麼多,高潮就要來了。
1933年9月12日早上,西拉德在《泰晤士報》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描述了盧瑟福(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發表的關於使用“質子”來分解原子核的一個結論——
實驗證明,雖然在使用高速“質子”轟擊原子核的時候,原子核破裂會產生遠遠高於“質子”本身的能量,但要使“質子”達到所需要的速度,外部輸入的能量就會大於原子核破裂所釋放的能量。因此,這項研究沒有任何經濟意義。
這聽起來好像沒有問題,如果輸出大於輸入,那不就變成永動機了嗎?這不符合能量守恆。
但是,西拉德沒有這麼想,直覺告訴他——原子核破裂後的能量是不是可以繼續用來轟擊其它原子核呢?讓我想想……
連鎖反應
西拉德的這個反應並不是沒有根據,因為他知道,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已經證實了原子核中存在“中子”(“中子”的概念由盧瑟福提出)。他隱約感覺到“中子”可以派上用場,但一時也沒想明白該怎麼辦。
靈感,只會留給愛思考的人。西拉德看完報紙,走在馬路上,邊走邊思考。就在等一個紅綠燈的時候,他猛然想到了一個答案——
“質子”帶正電,在穿透原子的過程中會損失很多能量,但“中子”不帶電,在與原子核碰撞之前都沒有能量損失。如果用一個“中子”去轟擊另一個帶有2個“中子”的原子核,那麼就會有2箇中子以相同的速度飛出來,然後這2箇中子又分別轟擊另外2個原子……如此的連鎖反應就不再需要外力,其輸入只是用於加速第一個“中子”的能量,但輸出將會是無比巨大的!如果能夠控制連鎖反應速度,那麼將會持續產生大量能量,這個能量完全可以用來發電;相反,如果反應在瞬間完成,那麼就將爆發出難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很快,西拉德的又一個技術專利誕生了。
西拉德的“中子反應堆”專利圖片
現在,基本上稍有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就是裂變反應。但在當時,還沒人知道。直到1942年,美國的物理學家才真正驗證了西拉德的這個技術。而這個技術,也最終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鋪平了道路。
不得不說,西拉德的這個想法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假如他沒有聽說發現“中子”的實驗,或者說沒有看到報紙上的文章,又或者他在等紅燈的時候,沒有想到用“中子”去替換“質子”,那恐怕原子彈的爆炸還要等好多年。但很明顯,運氣總會留給準備好了的人。
原理已經設計好了,現在只差材料了。
1938年1月2日,西拉德移民到了美國,因為他已經感覺到,歐洲的下一場戰爭即將到來。
之前的技術專利,西拉德都是點到為止,但這一次,他決定要搞出點明堂出來。所以,到了美國後,西拉德馬不停蹄地找人一起做研究。他先後與4所大學的核物理學家一起合作,尋找那個能夠引發連鎖反應的材料,但都無果而終。
1938年12月,德國兩位化學家——哈恩(核化學之父)和斯特拉斯曼在實驗中發現,鈾被“中子”轟擊時會發生裂變。西拉德得知後,立即意識到,鈾很可能就是他要找的那個能夠維持連鎖反應的元素!
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當年使用的桌子
此時的西拉德,剛到美國不久,沒有穩定的工作,囊中也是羞澀。所以他只能軟磨硬泡跟人借了2000美金(約合現在的15萬美金),還借了實驗器材和場地,來繼續他的核連鎖反應夢想。
很快,西拉德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實驗就開始了。最初的簡單實驗非常順利,他在示波器上看到了大量亮點——毫無疑問,這就是轟擊產生的大量中子!看到這一幕,他留下了這樣的內心獨白。
“從今天開始,整個世界將面臨悲傷!”
不過,這次實驗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連鎖反應,因為用的鈾比較少,連鎖轟擊很快就停止了。西拉德希望使用500磅(227公斤)鈾做一次更大的試驗,為了讓轟擊更充分,他需要減緩快中子的速度。已知氫可以慢化中子,所以西拉德就使用了水。但沒想到,水確實減慢了中子的速度,但同時也吸收了大量中子。試驗失敗了。
思來想去,西拉德計劃採用一個新的方案:
石墨(碳)或者氘不會吸收中子,但也能夠慢化中子,因此,可以使用這兩種材料作為慢化劑。他算了一下,大概需要5噸鈾,50噸石墨或者幾噸重水。
然而,這個量級的材料,很難找到,而且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以西拉德窘迫的狀況,是絕對搞不定的。
於是,他打算上書羅斯福,告訴他這個實驗一旦成功就可以製造威力極其強大的核武器,而此時德國的研究也在快馬加鞭,如果不盡快採取行動,一旦讓德國取得先機,那麼後果將會極其嚴重。
戰後,盟軍拆除德國的反應堆
西拉德也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並不足以引起總統的重視,這時他想到了愛因斯坦。以愛因斯坦在美國的影響力,相信總統會認真對待他的請願信。
1939年10月,在愛因斯坦的幫助下,西拉德終於見到了羅斯福,請願信也被美國軍方認真考慮了。正是這封信,最終促成了美國後來的“曼哈頓計劃”。
愛因斯坦署名的請願信
1939年10月21日,西拉德說服美國陸軍和海軍,向其提供了6000美元的資金,以便購買實驗材料。
此時,幸運之神再次光顧。
西拉德在與石墨生產廠家討論的時候,意外發現石墨中含有一種雜質——硼。而硼是一種“中子”吸收劑,如果將這種石墨用於裂變反應,那麼結果必然會是失敗。而那時,也一定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石墨不能用於核裂變。而這個結論,德國的同行們認為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忽略了硼……
1941年12月6日,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決定全力生產原子彈。第2天,珍珠港事件爆發,研製原子彈的任務變得迫在眉睫。
1942年8月,羅斯福正式批准實施“曼哈頓計劃”。西拉德也加入其中,在芝加哥大學的冶金實驗室,他的主要工作是與費米等人一起研製核反應堆。
芝加哥大學的核反應堆(藝術作品)
之後,“曼哈頓計劃”偏離了西拉德的意願。他是一名和平主義者,反對將原子彈用於戰爭,他希望僅僅依靠原子彈的威懾力來迫使德國和日本投降,而且他還預見到了與蘇聯的核軍備競賽。於是,西拉德聯合了眾多參與“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一起,再次提交了一份請願書。
只是,這一次,幸運女神沒有降臨。他的請願書被忽略了,甚至還為此受到了報復。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廣島原子彈爆炸前後對比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引爆了2枚原子彈。兩次爆炸造成129000至226000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平民。
1959年,西拉德獲得了“原子和平獎”。5年之後,因心臟病發作去世。
眾所周知,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主導了“曼哈頓計劃”,在很多場合,他被稱之為“原子彈之父”。但其實,奧本海默更偏向原子彈研製工程,而在理論和技術層面,西拉德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西拉德才是真正的“原子彈之父”。
可能,這項榮譽只能給美華人吧,畢竟西拉德直到1943年才成為美國公民。
-
6 # 江湖小曉生
原子彈是愛因斯坦研究出來的嗎?其實想想也知道,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研究出如此厲害的武器。
當年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們,又何止錢學森先生一人?除了錢學森之外,還有錢三強、鄧稼先、錢驥、任先民等22位科學家的參與。
老美當年作為初創者,參與設計原子彈的科學家,只會比我們多,不會比我們少。因為歷史上此前沒有任何參照,他們是創造者,沒有模仿物件,因此出錯的機率就更大了,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自然也就更多了。
據統計,當時老美啟動了曼哈頓計劃,預計投入22億美元,聚集了1000多名科學家,其中不乏世界頂尖水平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原子彈不是一個人的成果,而是人類智慧的成果。
一、曼哈頓計劃的牽頭人有哪些?戰爭是科技發展的催化劑,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是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正是因為一二兩次世界大戰,才使得現代科技發展如此迅速。
原子彈的出現也是一樣,雖然這玩意兒對人類的摧殘實在是太可怕了,但是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原子彈的出現,才提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早在1937年,德國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就已經開始執行了“鈾計劃”。所以說,研製原子彈,就是爭分奪秒,如果讓納粹德國提前研製成功了,那對全世界都會是一場災難。
1、愛因斯坦。
為此在1942年,大量科學家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希望老美能夠把研究原子彈的事情提上議程。這裡面就有我們熟知的愛因斯坦,但是不能說愛因斯坦就是原子彈的發明者,只能說他是倡議者之一。
2、範內瓦·布什。
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給羅斯福寫信的時候,美國核研究負責人之一的布什,此時已經意識到,光靠單個公司是無法完成這項創舉的。所以他在給羅斯福的報告中,強調了核計劃應該交給軍方來執行。這一提議,使得羅斯福下定了決心要研究核武器。
3、奧本海默。
混科技圈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奧本海默這個人。他在1943年,主持了曼哈頓計劃,並且1945年7月,主導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所以猶太裔的科學家奧本海默,被大家稱之為原子彈之父。老美國家實驗室設有奧本海默傑出獎。可見奧本海默在研究原子彈的過程中,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最初奧本海預設為,只要6名物理學家就能搞定這個計劃。可是伴隨著難度係數的增加,3年的時間,科學家人數增加到了1000多名。
在奧本海默的建議下,老美花巨資建立了一個快中子反應和原子彈結構研究基地,這地方現在被稱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奧本海默本人擔任該實驗室主任。
其實當時真正瞭解研發目的的人並不多,據說有15萬人為此工作,可真正全盤掌握該計劃的人,只有12個。每個人都在分工做一部分事情,卻基本沒有人知道結果是什麼。
因此這需要全盤統籌之人有非常出色的統籌能力才行,奧本海默作為總操盤手,掌握著整個計劃的所有過程。正是因為他的全盤操控,才使得整個計劃能夠按時按點地完成。
二、老美的原子彈研究所號稱諾貝爾獎集中營。這個說法雖然有些風趣,但是不得不說,這次參與研製原子彈的1000名科學家中,的確有很多大拿,其中不乏諾貝爾獎獲得者。
1、康普頓。
康普頓這個人早在1927年,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康普頓此後擔任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的主任。在參與曼哈頓計劃以後,建立起了人類史上第一臺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
2、費米。
費米是義大利裔老美人,同樣也擔任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在1938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加曼哈頓計劃以後,費米和康普頓合作,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可控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
這個反應堆不僅為後來原子彈的發明建立了基礎,而且也將人類徹底帶入了原子能的時代。由於費米擔任小組組長,所以他被大家稱之為原子能之父。
3、勞倫斯。
此勞倫斯非明星勞倫斯,他是老美的著名物理學家,在1939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長期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
早在1932年,勞倫斯便製造了第一臺高能粒子迴旋加速器。參與曼哈頓計劃以後,勞倫斯主要負責用電磁法分離鈾235。我們能看彩電也需要感謝一下這哥們,畢竟彩色映象管也是他發明的。
4、西拉德。
西拉德是匈牙利裔科學家,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愛因斯坦的好朋友。兩個人還曾經在一起倒騰冰箱製冷的原理,搞了20多項發明專利,結果沒有哪個廠商願意用他們的專利。
當初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搞原子彈,還是西拉德極力贊成之下才辦成的。所以說沒有西拉德,或許還真的沒有後來的曼哈頓計劃。
所以說年輕人,不要覺得你努力後暫時沒有結果,就證明努力沒有用處。實際上努力之後,說不定在未來某個地方,就真的起作用了。
總結:你心目中的原子彈之父是誰呢?雖說老美的這幫科學家,的確為人類研究原子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也讓老美有了恐嚇全世界的資本。
從管理層面說,原子彈之父是奧本海默,從技術上說則是費米,從牽頭角度來說愛因斯坦也摻和了。我心目中的原子彈之父其實是錢學森,沒有他當年的毅然回國,就沒有我們自己的核武器。
原子彈這玩意兒就跟鈔票一樣,並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的話,卻也是萬萬不能的。我們可以不用,防身總沒問題吧?
-
7 # 梁老師嘮叨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誰研究出來的?有些小夥伴認為是愛因斯坦,其實不是,應該是奧本海默,他可是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人。
聽聽這外號,您就知道原子彈是誰造出來的。
那麼大傢伙的印象中為嘛是愛因斯坦呢?原因是愛因斯坦提供了質能方程,再有一個就是愛因斯坦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告訴他原子彈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美華人最好在德華人造出來之前,先弄出來的。
好吧原子彈的恐怖,作為馬後炮的我們,當然明白。其實當第一顆作為實驗用途的原子彈在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之後,當時的人們才知道這傢伙的威力到底是個啥樣子的。
那麼透過這兩件事大傢伙才以為造原子彈的是愛因斯坦,其實不是那樣的。
那麼為了捋清這個問題,咱還是把這事從頭到尾簡單的聊上一聊。原子彈最開始是德華人先搞的,所以當時在德國的一些個科學家是知道這事的,雖然他們不知道原子彈造出來具體是啥樣的,但心裡頭是明白這貨的威力,比所謂的超級炸彈還要厲害。
那麼在這個時候,很多猶太裔的科學家遭受到德華人的迫害,這裡頭就有愛因斯坦,他們這波人很多就從歐洲前往了美國。
大傢伙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波及到美洲,所以美國很安全。
當這些個科學家來到美國之後,他們就告訴美華人,德華人在造原子彈,這東西造出來將是一場災難,就呼籲美華人也一塊造原子彈,甚至於一定要趕在德華人之前把這原子彈給搞出來。
咋說呢?這事在美國,尤其是美國的軍界就沒有引起多大重視,畢竟這麼個牛叉的新生事物,你要接受,他也得從認識開始不是?
科學家可瞭解這原子彈的威力,他們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有點人微言輕了,所以就一致把愛因斯坦給推出來了,讓他作為科學家們的代表和美華人說這件事的厲害。
咋是愛因斯坦那?沒法子愛因斯坦是目前唯一個有著明星般效應的科學家,雖然愛因斯坦的理論普通人很難看懂,但架不住認識他的人多,崇拜他的人更多。
所以愛因斯坦的話就有很大的威懾力,於是就有了愛因斯坦給羅斯福寫信的事,最終就敲定了原子彈這個專案。
而後來的偷襲珍珠港事件,讓美華人加大了對原子彈的投入。
光投入就有二十五億美元,動用的人員就有十多萬。
當時格勞維斯提名奧本海默作為這個專案的負責人,但這個決定遭到了美國陸軍情報單位的反對,但在格勞維斯的堅持下:“反對無效!”
就在美華人研究誰來擔任專案負責人的時候,德國早就在海森堡的主持下開始了研究,美華人至少落後了一個腳丫子的距離。
當然,您要說原子彈是奧本海默造的,這說的有點不準確,畢竟原子彈這是個高科技的技術活,他可不是什麼手榴彈,一個人弄一個木頭柄,套一個鐵疙瘩,掏空裡頭塞點炸藥就能造出來的。
原子彈是很多科學家扣腦門聚集起大多數人的智慧弄出來的。咱別的不說,就說提取鈾235,這可是原子彈的核心裝置,沒這玩意,你就算是把原子彈的殼造出來,他也是白搭的。
提純這東西,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電磁法,弄兩塊超級大磁鐵,有多大呢?
說出來都嚇您一跳,這磁鐵光重量就有四千九百噸,怕不怕?但這麼大個東西,乾的活卻摳門的厲害,一天也就分離個幾毫克的鈾235。
大傢伙幹細活,這就跟張飛繡花一個道理,太難了。
這也是為什麼,原子彈要造出來是那麼的困難,最大的一個關卡就在這裡,當然其他的瓶頸也是有的。
那麼另一種方法比這電磁法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個方法叫氣體擴散法。咋弄呢?就是把鈾弄成六氟化鈾氣體,然後弄一層接著一層濾布一樣的隔膜,把這氣體反反覆覆的過濾,最終就得到了你想要的東西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啊?您真是想多了,您知道要過濾多少次嗎?就這一股子氣體要過濾四千多次。
怕了吧!您別以為氣體過這些個隔膜會很快的,很慢的好吧,幾個月才能完成一次的。
瞅瞅這困難度,這也是為什麼,當初美華人給廣島來了一顆原子彈之後,日本人還打算死撐要玩一億玉碎的原因,他們日本人就感覺原子彈這麼個困難的東西,美華人不可能太多,一顆就差不多了,這就要賭美華人沒有了。
結果美華人也沒有慣著他,呦吼,沒反應是吧,那就再來一顆,長崎的原子彈炸出的蘑菇雲這麼一升騰,日本人跪了,他們感覺自己撐不住了,這就無條件投降了。
在這裡咱不得不說,原子彈是個惡魔,他一口氣就能摧毀一座城市,如今的原子彈比美國放出去的小男孩和胖子的威力要大很多的。
但您還不得不承認,正是原子彈這個惡魔,把守住了和平的最後一道底線。
當年咱打北韓戰爭的時候,美華人對咱叫囂了多少次要放原子彈,尤其是麥克阿瑟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嚷嚷的更加過分,看放原子彈的要求沒有同意,這就要求在咱和北韓之間弄一條核廢料帶,其心可誅。
之後美華人的核訛詐一直在咱耳邊響起,他們一直在提醒咱原子彈是一個可怕的武器,他們一直想用這個武器讓咱集體跪下,
可當咱家的蘑菇雲升騰起來之後,美華人選擇了閉嘴,再也不提原子彈不原子彈的了,他們也怕!
好了咱接著說。
其實當原子彈爆炸的時候,奧本海默也感覺到了,自己放出了一個惡魔。
但惡魔看你怎麼用,用好了他就是天使。
別的不說倆原子彈放到日本,這避免了很多傷亡的,這種傷亡不僅僅是美華人的,還有日本人自己的傷亡,真要開戰登陸日本本土的話,日本人的傷亡就不是倆原子彈下的傷亡人數了。
回覆列表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E=mc²,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的理論基礎。在二戰爆發前夕,德國已經開始將愛因斯坦的理論付諸應用,在位於德國柏林的威廉皇家研究院研製原子彈。這件事,成為美國研製原子彈的直接起因。
但是一開始,核裂變產生的巨大能量能用以製造毀滅性武器,還僅僅是一種理論,美國政界和軍界的領導人並不重視這件事。
二戰前,愛因斯坦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從德國移居美國。他得知德國研製原子彈的訊息後,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儘快研製原子彈。在信裡,愛因斯坦特別強調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羅斯福聽從了他的建議,決定由美國政府投資22億美元,正式啟動原子彈研製計劃,由陸軍少將格羅夫斯總負責,物理學家奧本海默擔任總設計師。
美國核武器研製計劃叫“曼哈頓計劃”,在1942年正式開啟,因為,實施這項計劃的總部,設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的哥倫比亞大學。這項計劃整個研究團隊由軍隊、大學和實驗室三方面的科研人員構成。
“曼哈頓計劃”的實驗室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帶。那個地方叫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匯聚到實驗室的科學家有1000多名,其中不少是世界一流科學家。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集中營”。
1945年7月16日,從新墨西哥州沙漠裡的一座鐵塔上升起了一個蘑菇狀的大圓球,鐵塔在強烈的高溫中瞬間蒸發。奧本海默面對眼前的景觀,吟誦了一首印度古詩:“如果一千個太陽在天空一起放光,人類就會滅亡。我似乎成為死神,毀滅世界萬物!”格羅夫斯少將立即起身,用暗語給這時候已經是總統的杜魯門發去一封電報,用的是暗語,電報的內容是:“今天上午已經動了手術。診斷書還沒有寫好,但結果似乎令人滿意並超出預料”。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潘尼測量了爆炸效果,在實驗報告裡寫道:“這次爆炸可以使一座30萬到40萬人的城市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