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y138418037

    古人云:讀《書經》取其正,讀《周易》取其變,讀《離騷》取其幽,讀《莊子》取其達,讀漢文取其堅。  我們讀書,是一種薰陶。與先賢神交,向宿儒求教,拜大師博學,崇碩德擴境。  我們讀書,是一種靠近。近道者德,近規者範,近智者慧,近文者雅,近仁者義,近聖者賢。  我們讀書,是一種享受。咀嚼人文之味,情趣之味,德行之味,性致之味。  與書打交道的人,是與文化打交道的人,是與人打交道的人。我們離不開書,更離不開讀書。讀書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宋代文人黃山谷在談及讀書感受時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事實上,一個人文化功底的錘鍊,文化素養的提高,都來自於讀書和對書籍的理解感悟、思考提升。現代教育的複雜性和目的性,更需要我們孜孜不倦的讀書。新教育已不同於傳統教育,如果不及時更換先進的教學理念,不能學習科學的教育經驗,不能掌握靈活的教育教學藝術,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更不會走在時代的前列。  一般來說,真正的讀書有三個層面:為職業而讀書,為生活而讀書,為生命而讀書。目前,我們不少孩子要麼不讀書,要麼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面。當然,能夠“為職業而讀書”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對目前孩子來說,靜心讀書確實有很多的困難。然而當孩子能夠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和歡愉時,一切困難便不再是困難了。曾國藩在與四弟的家信中說:“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能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語言大師林語堂先生,在談及“頭懸樑”“錐刺股”的讀書者時,則認為那是他們沒能品味到書中之樂趣。宋代大儒程伊川也談到不同的人讀《論語》的情況:“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當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時,那種讀書樂趣就更不是局外人所能體會到,品味到的了。  現在的學生讀書比較少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導致學生讀書不夠,就是現代社會通俗文化形式對我們文字的閱讀的一種挑戰。電視、網路、流行音樂……都被這種東西佔領了。  有些學生沒有讀書的習慣。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很多人,包括家長和孩子,都有一個功利的思想,就是我將來要考大學,要把精力集中在課內的學習。我要把數學分數考起來,但學數學對我有什麼用呢?對我會有什麼幫助呢?他不理解讀書的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不是說看了一本書就能考得很高的分數,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有的人在生理發展中,身體需要進補,吃補品,需要的是綠色食物。你現在學數學,綠色食物是什麼?就是讀書學習。只是做題的話,做的好的是補藥,學一些規律性的知識。讀書是綠色食物,吸收的是自然的營養。  讀書無非為三種境界,第一種為了仕途而讀書,這種境界的佔了全國讀書人的絕大部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找一個工作,大家不能總停留在這個境界,不然讀書很快就會被商業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隻螞蟻力氣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