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從眾不是從流,審視兩面性,融入大社會

    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人出生到長大及變老,至始至終沒有放棄把人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昇華過程,從眾是考題也是考場。

    作為社會的人必須從眾,“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是簡單的道理,合作共事才能體現出個人的價值,這是其一;其二,個人的知識、經驗有限,“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個單位、一個團體,有很多知識、經驗的老師,藉助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可以豐富、提高自己,同時也能定位自己優劣勢;其三,和諧社會的根基在小集體,人在自己所在的單位、團體中適應,堅持自省,發現和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態度,以保持和大多數人的一致,是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先決條件。這三點謂之從眾的正效應,也是個人立足、立威、成事的必然選擇。

    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追隨別人的行為是常見的心理效應。思想上的從眾,是以大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導向為準則的;行為上的從眾,是以多數人的行為為標準,多數時候是一種 “腦殘”的“瞎起鬨”,如“追星族”“趕時髦”“聽人說”等等。其特點是不分職位高低、知識多寡、貧富貴賤差異都有這種心理。

    從眾有真從眾假從眾之分。壓力中的從眾、環境所迫的從眾,一般是假從眾;心悅誠服、目標和自己目標相匹配的從眾,一般是真從眾。當然也有自暴自棄的不從眾。

    從眾與個人素質、成長經歷密不可分。一般是孩子從大人、女人從男人、下級從上級,從社會秩序建立來說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孩子的“逆反期”、女人爭女權、下級對上級的決策部署有看法等都能使從眾更完美,一味地從並非是正確的人生觀。

    總之,人不從眾不行,但從眾不是同流合汙。主要注意三點:一是理性思維不能丟:模稜兩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明知決策錯誤、行為錯誤也沒有意見,就會使群體失去活力、不能發展,最終傷害自己。最可怕的還是走入“近墨者黑”的陷阱;二是去個性化的從眾不可取,盲目從眾,會使個體產生惰性,抑制人的創造性,終使自己一事無成。三是民族性不能丟:網路時代的到來,東西文化交織,衝擊著人的認知,產生了不同的觀念和理念,時刻動搖著從眾的民族性基礎。如,從洋迷外,外國的空氣都是甜的,於是移民成了名人、富人的時尚;又如,外來“佛系”一族,看破紅塵,尋找世外桃源思想境界;再如,民主自由,道聽途說西方是民主自由的,中國是不民主自由的等等,這一切現象其實質是認知上的淺陋。

    一場疫情既是對民主自由內涵的普及,又使大家看清了西方民主的本質,看清了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優長,尤其是認清了實實在在的自己。可能中國的空氣還不夠甜,但那是自己的母親散發的氣味,即使不好也要靠個體從眾群體去建設;看清了“世外桃源”不存在,幸福大廈必須考自己的雙手構建;看清了世界並沒有大同,反華勢力仍然存在,我們必須堅持“四個自信”,保持民族的大眾的從眾心理,攜起手來複興中華民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收藏!畫的尺幅越大越有價值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