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註曰: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聖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子不語怪、神——孔子只是從祖先祭祀的角度來理解鬼神,而不把鬼神理解為一種獨立於人世的東西或力量。所以孔子說“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論語·為政》)。孔子是不談作為獨立於人世力量的鬼神的。所以“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
就我的理解,孔子這麼做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鬼神之事,必以怪異的方式呈現出來。怪異之事吸引人的好奇與精神,而鬼神又是虛妄縹緲。最終只能淪為空談。明末陽明後學空談心性義理以至於束書不觀,已是流弊。更何況空談鬼神怪異呢?所以聖語常不語怪,語人不語神。讓人把心思放在更實際的人事上。切實行修身治國之道而不是空談鬼神。另一方面,怪異鬼神,是一種獨立於人事並能影響人事的力量,若談鬼神,則人人求鬼神達成自己的目的,國軍求鬼神以治國。但在孔子這裡,不管是個人修養還是國家治理,都是以“德”為本的。求鬼神之力則消減了“德”的必要與重要,使得社會紛亂。
子不語力、亂——註疏曰:“力,謂若奡盪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力強調的是勇力,然而孔子強調的卻是德。力的簡單快捷的解決方式會損德失禮,直率卻魯莽。“勇而無禮亂,直而無禮絞”《論語·泰伯》。所以孔子批評最多的弟子就是子路,並預言子路“若由者,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若上升到國家攻伐治理,那便是霸道了。《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勝人。這也是王道與霸道的區別。
在這樣的基礎上,孔子自然也不能語亂。因為亂的內容,皆是以力勝人。所以孔子不會向他的弟子說水滸傳,三國演義之類的事。那應該怎麼樣呢?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論語·子路》)。 所以到了孟子的時候,齊宣王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孟子·梁惠王上》)因為齊桓公,晉文公,皆是以力勝的霸道,是力、亂之事。所以孟子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他自己也不說,然後把談話轉向了“以德而王”的角度。
註疏引李充言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這是把“怪”“亂”看作修飾“力”與“神”的形容詞。以作參考。
集註曰:怪異、勇力、悖亂之事,非理之正,固聖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輕以語人也。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
子不語怪、神——孔子只是從祖先祭祀的角度來理解鬼神,而不把鬼神理解為一種獨立於人世的東西或力量。所以孔子說“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論語·為政》)。孔子是不談作為獨立於人世力量的鬼神的。所以“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
就我的理解,孔子這麼做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鬼神之事,必以怪異的方式呈現出來。怪異之事吸引人的好奇與精神,而鬼神又是虛妄縹緲。最終只能淪為空談。明末陽明後學空談心性義理以至於束書不觀,已是流弊。更何況空談鬼神怪異呢?所以聖語常不語怪,語人不語神。讓人把心思放在更實際的人事上。切實行修身治國之道而不是空談鬼神。另一方面,怪異鬼神,是一種獨立於人事並能影響人事的力量,若談鬼神,則人人求鬼神達成自己的目的,國軍求鬼神以治國。但在孔子這裡,不管是個人修養還是國家治理,都是以“德”為本的。求鬼神之力則消減了“德”的必要與重要,使得社會紛亂。
子不語力、亂——註疏曰:“力,謂若奡盪舟、烏獲舉千鈞之屬也。”力強調的是勇力,然而孔子強調的卻是德。力的簡單快捷的解決方式會損德失禮,直率卻魯莽。“勇而無禮亂,直而無禮絞”《論語·泰伯》。所以孔子批評最多的弟子就是子路,並預言子路“若由者,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若上升到國家攻伐治理,那便是霸道了。《論語·憲問》:“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孔子是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勝人。這也是王道與霸道的區別。
在這樣的基礎上,孔子自然也不能語亂。因為亂的內容,皆是以力勝人。所以孔子不會向他的弟子說水滸傳,三國演義之類的事。那應該怎麼樣呢?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論語·子路》)。 所以到了孟子的時候,齊宣王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對曰: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孟子·梁惠王上》)因為齊桓公,晉文公,皆是以力勝的霸道,是力、亂之事。所以孟子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他自己也不說,然後把談話轉向了“以德而王”的角度。
註疏引李充言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亂神也。怪力亂神,有與於邪,無益於教,故不言也。”這是把“怪”“亂”看作修飾“力”與“神”的形容詞。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