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產生外毒素的病原菌,主要有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白喉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A群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痢疾志賀菌(Shigella dysenteriae)、鼠疫耶氏菌(Yersinia pestis)、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腸產毒素型大腸埃希氏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也能產生外毒素。大多數外毒素是產毒菌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在細胞內合成後分泌到菌體外的,外毒素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得來的。但也有少數外毒素合成後儲存在體內,等菌死亡溶潰後才釋放至周圍環境中的,痢疾志賀菌和腸產毒素型大腸埃希氏菌的外毒素就屬於這種型別。

    外毒素毒性很強。最強的肉毒毒素1毫克純品能殺死2億隻小鼠,其毒性比化學毒劑氰化鉀還要大1萬倍。不同病原菌產生的外毒素,對機體的組織器官具有選擇性(醫學上稱為親嗜性),引起特殊的病理變化。例如肉毒梭菌產生的肉毒毒素,能阻斷神經末梢釋放的起傳遞資訊作用的乙醯膽鹼,使眼肌、嚥肌等麻痺,引起眼瞼下垂、複視、吞嚥困難等,嚴重的可因呼吸肌麻痺不能呼吸而死亡。又如白喉棒狀桿菌產生的白喉毒素,特別喜歡結合在外周神經末梢、心肌等處,使那些容易受感染的細胞中蛋白質的合成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外周神經麻痺和心肌炎等。

    大多數外毒素不耐熱,在60℃的溫度下加熱半小時就可以破壞它們。葡萄球菌腸毒素是例外,若蛋糕等食品被葡萄球菌汙染產生腸毒素後,即使在100℃的高溫下加熱半小時,食後仍能發生食物中毒。

    外毒素是一類蛋白質,它能刺激宿主免疫系統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反應,形成能中和外毒素毒性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這種球蛋白稱為抗毒素。抗毒素存在於宿主血清中。例如康復後的白喉病人血清中就可以檢測到白喉抗毒素。外毒素性質不穩定,若用0.3%-0.4%的福爾馬林(甲醛)液作用1個月左右,毒性便降至幾乎沒有,但是這種沒有毒性的蛋白質刺激機體發生免疫反應的能力(稱為免疫原性)並未減弱。這種脫去毒性的外毒素稱為類毒素。利用類毒素毒性很弱而免疫原性強的特點,可以做成預防針來進行免疫預防接種,使接種者透過自身的免疫系統產生足量的抗毒素,以預防以後可能入侵的外毒素產生菌的感染。目前用於預防白喉和破傷風的免疫製劑就是它們的類毒素。如果已經患了白喉、破傷風等外毒素產生菌引起疾病的患者,再接種相應的類毒素已來不及了,因為從注射類毒素到產生足量抗毒素約需1個月時間。有鑑於此,於是生物製品研究所等製造免疫藥品的單位將類毒素接種到馬身上,使馬匹產生特異抗毒素,再將這些抗毒素提純精製,製成治療用針劑。用這些抗毒素就能治療那些白喉或破傷風患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生一縷相思情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