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討飯飾

    對於郭盛這個人不是很瞭解,單從字面意思來說,可能金庸先生是想塑造郭靖的行為和性格應該極為仁義,賽過了梁山好漢的起義精神,賽過了那些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吧!

    郭靖仁最好的體現,是在看到人用武功殺死了同類,從而產生了對死去人的憐憫之情,想忘記武功,他認為武功是引起紛爭的手段,無視每一個活著的生命。

    他能原諒楊康,能原諒很多傷害過的他人,他阻止不了戰爭,但極度反對戰爭,他的種種行為,體現真正的俠義無雙。

    他的貴在於所有人都誠服於元朝時,他沒有自立為王,而是在有生之年為漢人守住了襄陽城,為了愛情而放棄了金刀駙馬的身份,為天下百姓而放棄了隱居享樂的時間,勇於在元朝的統治下抗爭。

    這也是金庸先生對俠之大成者,為國為民最好的解釋吧!至於引用梁山後人作為主角身世來歷的原因,可能是金庸對於梁山上那幫好漢有著淡淡的嘲諷之意。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我猜是衝著“賽仁貴”吧。

    郭盛事蹟很普通,在水滸傳一點都不出彩,主要是靠顏值贏得了一點戲份,郭靖佔不上他什麼光。但是他這個外號不錯,聯絡上了唐朝名將薛仁貴。

    薛仁貴跨海徵東,打的是高句麗,屬於征服異族的英雄。不過他的結局挺悲劇的,跟楊鐵心的先人楊再興差不多。

    郭靖是有原型的,他必須得姓郭。姓郭的名人不太多,搭上郭盛也算不錯了。

  • 3 # 仗劍聽雨聲

    寫武俠小說自然要交代一下背景,而作為主角且是正派第一主角的郭靖,自然要給其一個根正苗紅的背景,先人不需要很厲害強大,但是要對的起天地,正義凜然。

    而賽仁貴郭盛作為梁山好漢的一員,自然也具備梁山好漢的俠義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不畏強權,不欺負百姓,頂天立地。

    後人則要以先人為榜樣,努力成為像先人一樣的人。

    這一點,不論是郭靖的父親還是郭靖自己都做到了。

    其外,不論是梁山好漢的出現,還是楊家將的最後悲涼都是與當時朝廷的不公有極大關係。

    高明之輩隱於田園山野,腐朽之輩齊聚廟堂。

    因此以賽仁貴郭盛為祖先,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影射了當時的朝廷。

    而於此同時其實也交代了郭靖最終結局,為保國土,戰死襄陽。

    而郭盛則是征討方臘而死。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

  • 4 # 天天素還真

    一、射鵰英雄傳的故事背景是南宋末年,水滸傳的故事背景是北宋,間隔不太遠,有得說。關鍵再往前倒也沒多少姓郭的了。唐朝的郭子儀算一個,但他明顯份量太重,而且歷史地位比郭盛高太多,郭靖再怎麼說也是個虛構的人物,給他找祖先還是安分點比較好。而郭盛究竟歷史上有無其人尚待考證,拿一個半虛構的人物當一個全虛構的人物的祖上,還是比較合理而不失公允的。

    二、郭盛是梁山好漢,氣質上符合郭靖的大俠、英雄設定,兩人在這方面算是不謀而合。

  • 5 # 初曉兒

    《射鵰英雄傳》中,金庸選擇賽仁貴郭盛為郭靖的先人,原因如下: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情節,是在“靖康之恥”之後的大背景下開始的。當時的說書人,都在為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戕殺民族英雄岳飛鳴不平。充滿愛國主義情懷。

    小說中兩個重要人物,郭靖和楊康二人的名字裡的“靖”、“康”二字,就是作者借丘處機之口給他們取的名字,是為了讓他們“不忘靖康之恥,記住二帝被虜之辱。”

    作者安排楊康姓楊,考慮的是楊再興是岳飛麾下的抗金名將,死於抵禦金兵的戰鬥中,正與雪靖康之恥相契合。

    金庸選擇賽仁貴郭盛為郭靖的先人,是因為《射鵰英雄傳》畢竟是武俠小說,而不僅僅是一部歌頌民族英雄的作品。既然是武俠小說必須寫俠客。

    作者在創作武俠小說前,閱讀了大量的仙俠和俠義作品,比如《蜀山劍俠傳》、《遊俠列傳》等等。

    《遊俠列傳》就是司馬遷記述漢代著名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的著名傳記。

    《遊俠列傳》裡的郭解,司馬遷說“言俠者皆引以為名。”司馬貞也說:“遊俠豪倨,藉藉有聲。”

    郭解的事蹟對金庸的影響很大,所以,《射鵰英雄傳》要描寫一個“俠之大者”,金庸擬定了主人公姓郭。

    但是郭解是漢代人,與南宋年代相隔久遠。而恰好小說《水滸傳》有一個郭盛,《水滸傳》裡的郭盛,武功與呂方不相上下,呂方曾與關勝評價為“刀法不在我之下”的石寶纏鬥了五十回合。郭盛可能比不上楊再興,但也算是武功不弱。

    金庸先生便信手拈來,讓郭盛做了郭靖的先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章以‘會飛的蒲公英’為題,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