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淡的0809
-
2 # 梁山寶樹堂xys
1、早期光合生物只能在水下生存,因為水是很好的溶劑,有利於生化反應的進行,而且它還能為生物遮擋Sunny中的紫外線。在臭氧層還未形成的時候,水對生物的這種保護作用至關重要。
2、能利用光合作用製造氧氣的藍細菌(cyanobacteria)的出現,使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濃度逐漸升高,臭氧層也開始形成——這給紅藻和褐藻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3、隨著臭氧層的日漸完善,紫外線對淺水層生物不再構成威脅時,綠藻便進化出來,它們沒有藻膽素,更適應Sunny下的生活。
4、隨著氧氣濃度進一步提高,綠藻終於進化成為陸生植物。
-
3 # 沙漠的森林
回答:
生物水生轉陸生也就是說海洋生物登陸陸地,這是個錯誤的觀點,任何水中生物來到陸地都會死亡,即使兩棲動物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水的環境,不同的生物是在各自不同的環境中自然形成的,而形成生物的元素遍佈整個地球,包括空氣中、土壤中、淡水中、海水中它們是在各自不同的環境中分別形成的,只是地球早期是先有海洋以後形成的陸地(從海洋生物化石遍佈全球就可證明)所以是先有海洋生物後有陸地生物,但是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係。
-
4 # 純野生科學家
野生科學家來了!
無論植物還是動物,若往前溯源的話,祖先都在水裡。到今天,即使是這顆星球的霸主——人類,出生之前也得老老實實在水裡泡著。沒有一種已知生物能在生命的最初階段脫離水而生存。碳基生物都需要溶劑,以便讓各種物質溶於其中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新陳代謝。在地球上,沒有比水更合適的溶劑了。
生命誕生於海洋,那麼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在水裡待著呢?因為生命都有擴散的慾望,一個物種擴散得越廣,變種越多,適應性越廣泛,滅絕的可能性就越低。這和“別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一個道理,規避風險嘛。
五億年前的奧陶紀,陸地上一片死寂,毫無生機,植物於此時率先登陸,從濱海向內陸擴張。動物要晚很久才登上陸地。在三億年前的石炭紀,長著防水外骨骼的節肢動物登陸(有可能更早);而我們的祖先——長得像彈塗魚一樣的“準兩棲動物”緊隨其後也向陸地進軍了。
對原始脊椎動物而言,乾燥的陸地無疑是極為危險的,它們冒險登陸,很大程度上也是被逼無奈——水裡的對手太狠了。渾身盾甲的魚類主宰著那時的海洋,弱小的兩棲類祖先漸漸學會了跳上海岸(潮間帶)躲避追殺,並逐步適應了這種生活。這些弱小的先驅者絕不會想到,自己的無奈之舉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新紀元。
至於一些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又重新回到大海,那是後話了,請看上一篇。
生命必須擴張,生命必須找出路,生命必須做出改變去主動適應環境。因為滅絕的利刃始終高懸在每種生物的頭頂,我們必須如此,別無選擇。
回覆列表
只能說,遠古時期,海洋佔據了地球的絕大部分,不僅僅只有如今的71%。而且,水本身也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就由水生到兩棲,再到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