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馮唐李廣

    合縱一般專指戰國後期呢,六國為抵禦秦國而建立的戰略同盟,因從地理上看,六國從北到南呈縱向排列,所以稱合縱。與之相對應的是連橫,也就是秦國為打破六國之間的戰略聯合而採取的反制措施,既與六國中的部分大國(主要是齊國)建立同盟,因從地理上呈現東西方向,因此叫連橫。合縱只所以失敗,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本身合縱就是一個鬆散聯盟,都想借別人的力量保護自己,當有外部壓力的時候還可以保持一致,當外部壓力消失時就分崩離析了;二是秦國採取的連橫策略,進一步分化了合縱聯盟。

    至於您提到的,兩個強國為什麼不聯手滅了弱國,這就是戰略的需要了。春秋時期和戰國初期,這種現象比比皆是,只是到了戰國後期,隨著國家數量的減少,大國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緩衝地帶,也需要彼此牽扯一下注意力,所以就出現了這種“互相幫助”的局面。就如同蘇聯當年死活要讓蒙古獨立,我們也不能認可巴鐵被三哥兼併的現實狀況。

  • 2 # 尹禾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遊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楚,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這是縱橫家能夠發揮政治天賦的獨特的歷史舞臺,在此後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會出現以遊說各國為職業的政治家。三國時期諸葛亮遊說孫權,也不過是“孫劉聯軍”,基本不會再出現合眾國之力而攻一強者的情況。

    其實合眾最初取了的一定成效,公元前318年公孫衍主導的五國攻秦,使秦國狼狽不堪;公元前287年蘇秦主導的五國攻秦,更是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

    合眾為何失敗

    然而張儀為了對抗“合眾”,提出了“連橫”戰略,明顯取得了更大的成功,秦朝最終也統一了六國。

    因此合眾的失敗,一方面是敗給了連橫,一方面是五國各懷鬼胎,並未全力攻秦。五個獨立的政治勢力,在聯合之時必然要考慮自身勢力的利益最大化,對戰不會出權利,分贓時卻要拼命搶,這樣的利益集團,怎會成功呢?

    因此合眾在後來的歷史時代中很少出現,因為很難將出力和獲利的程度量化,各國之間本身又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合眾的勢力越多,就越不利於團結。虎牢關抗董聯軍便是後世一個鮮活的例子,沒有統一的利益目標,是無法完成徹底的合作的。

    一山不容二虎

    以題主的問題為例,南韓是魏、楚的緩衝地帶,兩國若想相互攻擊,必須要突破南韓這道阻礙,是時魏國國力相對強盛,意圖擴張,第一步自然是吞併小國。所謂“唇亡齒寒”,如果楚國置之不理,或者共同吞併南韓,自然會面臨與魏國短柄相見的局面。這樣就失去了戰略緩衝,不利於後期發展。

    另外並不是A+B打C就是合眾,A和B都是強國,如果聯手打弱國,這種情況我本不會發生。首先面臨戰後分贓的問題,其次弱國被滅之後,下一步便是兩個強國的戰爭,一山不容二虎,誰也不會服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殲20到底怎麼樣,和F22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