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683687813614

      按照所處的部位不同,豬肉大體分為10種。不同部位的豬肉在脂肪含量和口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也因此適合不同的烹調方法。  裡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肉中無筋,是豬肉中最嫩的一部分。水分含量多,脂肪含量低,肌肉纖維細小,炸、熘、炒、爆等烹調方法都適合。  臀尖肉:位於臀部的上面,都是瘦肉,肉質鮮嫩,烹調時可用來代替裡脊肉。  坐臀肉:位於後腿上方,臀尖肉下方。全為瘦肉,但肉質較老,纖維較長,一般多在做白切肉或回鍋肉時用。  五花肉: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是一層肥肉、一層瘦肉夾起的,適於紅燒、白燉和做粉蒸肉。  前腿肉:又稱夾心肉,位於前腿上部,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適於做餡和肉丸子。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適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  前排肉:又叫上腦肉,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瘦肉夾肥,肉質較嫩,適於做米粉肉和燉肉。  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  彈子肉:位於後腿上,均為瘦肉,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適用於炒、煸、炸等。  蹄膀:位於前後腿下部,後蹄膀比前蹄膀好,紅燒和清燉均可。  頸肉:又稱血脖、槽頭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汙血,肉色發紅,肥瘦不分,肉質差,一般用來做餡和叉燒肉。

  • 2 # 使用者4758571095622

    豬肉全身都是寶,比如:裡脊肉、臀尖肉、坐臀肉、五花肉、夾心肉、前排肉、奶脯肉、彈子肉、蹄膀、脖子肉、豬頭肉、鳳頭肉、眉毛肉、門板肉、蓋板肉、黃瓜條、腰柳肉、頸背肌肉、前腿肌肉、大排肌肉、後腿肌肉。

    1、裡脊肉

    裡脊肉,是指豬的脊椎骨內側的條狀嫩肉。裡脊肉通常分為大里脊和小裡脊,大里脊就是大排骨相連的瘦肉,外側有筋覆蓋,通常吃的大排去骨後就是裡脊肉,適合炒菜用。小裡脊是脊椎骨內側一條肌肉,比較少,很嫩,適合做湯。

    2、豬尖肉

    豬後臀尖,是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因為豬肉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因此,經過烹調加工後肉味特別鮮美。臀尖為緊貼坐臀上的肉,淺紅色,肉質細嫩。適於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

    3、鳳頭肉

    這個部位肉質細嫩、微帶脆、瘦中夾肥。適宜做丁、片、碎肉末等。可用於炒、溜,或做湯等。

    4、門板肉

    (又稱梭板肉、無皮坐臀肉):肥瘦相連,肉質細嫩,顏色白,肌纖維長。其用途跟裡脊肉相同。

    5、豬頭肉

    豬頭肉,是豬的頭部的肉。其美味,於民間早就聲譽鵲起,據說淮揚菜系中的“扒燒整豬頭”火工最講究、歷史最悠久,是道久負盛名的淮揚名菜。有著豐富的營養價值。食療作用的豬頭肉,性平,味甘鹹;補虛,滋陰,養血,潤燥。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如何自制好吃的油酥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