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2100102060

    這首詩的“振”的意思是:振盪;迴盪。原詩: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釋義: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欲:想要。捕:捉。鳴:叫。立:站立。出自:清 袁枚《所見》擴充套件資料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後僑居江寧,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閒情逸致,空靈流利,新奇眩目。此詩也即是詩人在生活中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後停住歌聲準備捕捉蟬的這一幕場景後,詩興大發而創作。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透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閒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託了出來。全詩透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此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乾隆四年(1739年),袁枚得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線路由器的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