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1871822537

    不知從何時起: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已悄悄上了人們的餐桌;眾多外國名牌產品成了人們熱衷的物件;日本的動漫已成為80後,90後們的最愛;當聖誕節將要來臨時,大街小巷的商店都被各種聖誕飾品裝飾一新……你是否注意過日常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呢?其實,這些現象背後所展示的就是中外文化之間的影響與交融。

    這裡所說的中國文化,指的是傳統文化,即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而外來文化,則是指透過資訊、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徑把外國的文化引入中國,融中外文化為一體的新文化體系。

    在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在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號召下,中國現代化的程度越高,與世界的聯絡就越緊密,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就越來越擴充套件,只要中國現代化的步伐不停,就會努力去促進與世界的文化交流。那麼,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和中國文化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來對待呢?我們應該怎樣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合理吸收外來文化,使傳統文化煥發出生機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研究小組進行了搜尋、調查和總結,在幾個月的時間中,我們透過做調查等形式得出一些結論,以下就是本組的研究成果。

    在外來文化“入侵”時,人們往往會表現出以下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是和麵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很大關係的。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絡起來;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裡早已具備的,所以導致了盲目排外。在我們調查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當我們詢問一位路人他對中外文化交流的看法時,他說當他聽說南韓要和中國搶端午節,而華人卻對自己的節日不重視,感到非常生氣,他個人認為應該保護傳統文化,至於吸收外來文化就沒什麼必要了。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儘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講話稱要考慮重新加入TPP,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