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涅槃的螃蟹
-
2 # 大鬍子說史
北洋水師的大型鐵甲艦有兩艘,定遠和鎮遠,排水量超過7000噸。其餘10艘艦船排水量全在3000噸以下。當時李鴻章找德國定製了這兩艘超級戰艦,在當時無疑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軍艦,在沒有戰略艦隊的情況下,無疑是非常厲害的,日後的黃海決戰來看,也是這兩艘戰艦給予敵艦的打擊最大。
但是海軍是個技術決定生命的工種,而對於海權的需求,決定了當時的統治者是不是要更新海軍裝備。當時由於清政府正直腐朽,再加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從而使得海軍軍費大量削減,而只能又定製和仿製了大量的巡洋艦。
其實,就巡洋艦來說,機動效能往往優於大型鐵甲艦,但是他的劣勢也很明顯,當巡洋艦的速度和火炮的威力小於敵軍時,很容易被擊沉,而大型鐵甲艦則可以巋然不動,對抗來自於四方的打擊。
而在定遠建造後十年的甲午戰爭中,除了兩艘大型鐵甲艦外,其他的巡洋艦其實都已經落後於日本,日本採用了最新的側弦火炮攻擊的戰術,而不是艦對艦的衝擊戰術。這樣就使得北洋水師的大型艦隊施展不開,而小型艦隊又無法施展機動性,最後落得大敗而歸的下場。
而反觀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從英國又訂購了至少十艘戰略艦作為自己的中軍補充,日後的日俄戰爭中,就連俄國的軍隊都無法是其對手。所以,海軍必須要將技術和對海防的需求相結合,因地制宜,定製戰艦,否則就是一堆破銅爛鐵,毫無用處。
-
3 # 海鏡清
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政治上,清廷顢頇無能,認識不到海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總是發生海疆危機時才覺得應該發展海軍,一旦事態平息則又無人問津。所以當購入定遠級鐵甲艦後,清廷又覺得可以高枕無憂,無心再購大型鐵甲艦,沒有意識到海軍是個不斷髮展,不斷投入的軍種。
經濟上,清帝國是個純農業國家,工商業極不發達,國際貿易只是原材料出口國,財政收入增長緩慢,不過八千多萬兩白銀。其中八旗和綠營這些兵戶要吃掉二千多萬兩,勇營這些僱傭兵要吃掉三千多萬兩,各級政府部門要吃掉二千多萬兩,皇室要吃掉幾百萬兩,實際上也沒有多少錢來持續投入海軍。大型鐵甲艦對於清帝國來說確實是個奢侈昂貴的東西。
社會環境上,清帝國民智未開,讀書人仍醉心於八股科舉,新式學堂寥寥無幾,而且少人問津。以海軍學生而論,船政學堂二十年的畢業生總人數,還不如日本江田島一年的畢業生人數,即使買了很多軍艦,也沒有那麼多合格的軍官去操縱。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晚清時期購買軍艦的只有洋務派一直主張,而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以陸地大國自居。文明形式也以農耕文明為主,與西方海洋文化有根本的區別。雖然中國也曾有過鄭和下西洋,但那在輝煌相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來說也不過是曇花一現。這就造成了雖然歷史來到晚清,但固步自封的保守派仍有著相當大的勢力,他們反對購買軍艦,反對把大量的財富用於加強海權,反對一切的改革。再加上國庫緊張,基本上入不敷出在維持原本正常的開支需要外確實沒有過多的銀兩來加強海軍建設所以在定遠之後一直沒有在購買大型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