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法影響力
-
2 # 子衿書法
書法的佈局,以自然書寫為妙。切忌安排佈置。
在行書作品中,常常會看到大小錯落的佈局形式。王羲之蘭亭序中,這種現象尤為突出。
但是,我們要知道,蘭亭序之中的大小不勻,並非是王羲之故意這樣寫的。有的是修改,有的是新增上去的,屬於不得已而為之。如下圖中的“癸”明顯的比一旁的字小了很多。而“醜”字的筆畫又粗壯了許多。其實,“醜”字是由“壬”字更改過來了的。癸丑年的前一年是壬子年。在年初把年寫錯是常有的事。當王羲之把“壬”字寫完時發現現在已經是癸丑年了,在把“壬”字改為“醜”字後,又新增上去一個小號的“癸”字。
下面一圖”向之”下面掩蓋的是“於今”。本來“於今所”三字是一樣大的,卻發現詞意不對,就改為了“向之”。筆畫明顯粗重。
這只是隨便舉一個例子。行書的大小錯落,不是人為的故意安排。當隨字本身的大小自然而成。
字有長短大小,疏密斜正。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軆”字之大,“朋”字之斜 ,“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這種就是故意安排的例子)
筆畫多的宜寫的疏一些,筆畫少的要寫的厚重一點。這樣寫就叫做“自然”。
假如不顧及字型本身的大小,故意做作的去一大一小的安排佈置,就完全違背了“自然”的書寫法則。就成了東施效顰,更添其醜。
-
3 # 千年蘭亭
書法,包括楷書,都是要講究大小錯落的,這一點,上面有些人回答是不對的。大小過於整齊劃一,古人稱狀如運算元,如算盤珠子串在一起,有何美感?
-
4 # 歡快清風O
就我的見識談以下粗淺的看法:
一,任何藝術都是情感的表達。人的情感往往是起伏變化的,作為書法藝術當然要體現這種變化。直觀上就會有大小錯落。
二,從書寫技巧的角度,筆觸的提按起伏也是書寫技術高超的體現,zhe"q正如寫文章講究"文似觀山不喜平"。
三,行書是最適用的書體,與楷書比較是動態書體,要想輕鬆快速書寫,大小變化是必然的。
-
5 # 麓風軒
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對於學書法的朋友一定要弄明白。行書字型為什麼要大小錯落有致,才顯得好看?這與行書的屬性、節奏、韻律、章法、意境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係。細說如下:1、從行書的屬性來說,大小錯落有致最能體現行書“動靜相宜”的韻律之美
中國書法,楷書、篆書、隸書一類,以靜為美;草書以動為美;而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宜動靜結合,從而使靜止在紙上的字型,產生神采飛揚、生機勃勃的韻律之美。
2、從書寫節奏上來說,大小錯落有致,最接近於自然書寫狀態,彰顯“書卷氣”整齊勻稱,嚴謹統一,如一隊隊有紀律的行伍,這樣的佈局適合楷書一類。而行書、草書不同於楷書,切忌布如運算元,字字大小一樣的行書是一種刻意安排的結果,反而顯得很做作、彆扭。這一點在蘇軾的文人書法中體現最為突出。
3、從章法安排上來說,行書大小疏密,錯落其間,猶如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有一種星羅棋佈、自然之美一幅作品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透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徐疾,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組合成一個平衡而統一的整體。行書大小疏密,錯落其間,如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例如《蘭亭集序》,首尾相應,筆意顧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脈相連,行書佈局非常優美。
-
6 # 文昌閣10
行書,顧名思義就是行動的書,字型、字陣要有動感,才顯得生動活潑,才好看。字型寫得大小錯落有致,就有了變化,有了節奏,顯得生動活潑,看起來不死板,美感就出來了。
(說明:此書法作品為網路展示過的他人作品)
-
7 # 石家莊一級天
這個問題是觀書者的感覺。趙孟頫的字就不是錯落有致,一樣好看。潘齡皋的字就是這樣大小錯落。這與書家本人的習性有關。你喜歡誰,說明你的性格接近誰。把握他人的特點,更好上手。山林(李國生)先生,就用錯落有致之法寫顏體,出新意。
-
8 # 清揚有儀
行書的書寫自由和自然,打破真書的方正的造型,以字的自然意象和吸收自然意象入筆,透過筆法和字法造型藝術創作,字的筆畫本來就是多少不一,多筆畫的寫大點、少筆畫的寫小點,左右結構的寫得寬一點,上下結構的寫長點,自由自在的走路一樣再直的路走起來還是有點彎曲的,走路也會時快時慢;像音樂會有不同的韻律和節奏一樣;就像我們聽交響樂;不同的樂器音色不同感受不同.點和線融合對比。
實現中和之美:大小、疏密、正欹、向背、錯落、方圓、曲直、呼應、動靜、收放、擒縱、鬆緊、黑白等等對立統一與險中求穩.這樣才有變化萬千,生動有趣。
回覆列表
一個最直接的比喻,行書如人行走,如果給你那麼多束縛,你能走的好嗎?行書的錯落有致,就如人自由行走一樣,不是每一步距離都一樣,更不是一個姿勢端正不動的去走路。行書是有很強的韻律感的。這個韻律感就是由行書的書寫速度來決定的,行書書寫明顯快於楷書,速度加快後,每一個字的安排就不能像楷書那樣刻意去安排大小空間了。因為沒有時間去考慮安排,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這類書風。也就是大小錯落有致,姿態萬千感很強。
另外行書字型也有利於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因為有了行書的韻律感,才啟發後人在書法創作上的靈感激發。包括對筆法的創新和應用。行書大家首推王羲之,其次恐怕也就屬米芾對行書創新最有見地了。
他的行書真正做到了活靈活現的大小錯落有致,讓作品整體生機煥發,百看不厭。而且米芾的行書深得王羲之筆法精髓,在其基礎上,領悟到了八面出鋒的概念。這個概念是米芾所創,但是其實這種出鋒感在蘭亭序中是若有若無的體現過的,只是王羲之那個時代的書法精神並不強調這個功能。畢竟那個時代以記錄為主,而宋代書法已經開始慢慢的過度到了藝術範疇。米芾就將這種八面出鋒感的概念提出並筆法藝術化。這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