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會說,翠翠不把心裡話明白地說出來,不讓老船伕知道自己愛的是儺送,導致了這場悲劇。如果我們假設在天保第一次求婚時翠翠就明確告訴老船伕她愛儺送,那麼故事會走向哪裡?我們相信天保一定不會糾纏,一定會成全弟弟的好事。也許天保會和王團總的女兒聯姻。如此,則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各得其所,皆大歡喜。但這是用今人的風俗來要求古人,那個年代的翠翠不說出心裡話恰恰才是合理。翠翠一出生就沒了父母,從小和老船伕在小溪邊白塔下生活,沒有鄰居,沒有朋友,縱使每天看著人們南來北往,能說話的也不過一老一狗。她對人情世故一無所知,情竇初開的年齡,也只懵懂的對渡河的新娘子感到好奇。哪怕當地有女孩子主動向心儀的男孩子唱情歌的風俗,但翠翠是不知道的。再則翠翠與老祖父感情深厚,她多次害怕爺爺突然死亡,正說明她不願離開爺爺。所以翠翠不敢說出心裡話,才符合人物的設定。
可能有人會說天保、儺送兄弟不懂謙讓是悲劇的根源。如果儺送遵從孝悌之義,接受父親安排的婚事,將心上人然給哥哥,如此,船總順順、天保和老船伕都皆大歡喜,但翠翠和儺送,包括團總女兒的心中必然得不到幸福。這雖是次好的結局,但仍然不符合湘西男兒的風俗。用儒家禮教來要求湘西男兒同樣是苛求,天保、儺送用鬥情歌的方式來追求翠翠,正是最符合人物形象、最湘西的行為。
可能還有人會說老船伕不替翠翠做主,一味地等翠翠開口才是一切的根源。如果老船伕如王團總般行使家長的威權,在天保求婚時就答應下來,那麼故事也會走向次好的結局。他像21世紀的父母一樣講究尊重本人的意志,又遇上不知該不該開口的翠翠,才導致了悲劇。那麼,老船伕為何不願替翠翠做主呢?《邊城》的故事是一出愛情悲劇,但恐怕大部分人都只關注故事明面上的三個人的愛情悲劇。其實《邊城》的故事有三層悲劇,明面下還有翠翠父母的悲劇。當老船伕的女兒和軍人有了私情、未婚先孕後,“老船伕沒有加一句有分量的話”。所謂“有分量的話”即指責備,古往今來,女兒如果未婚先孕,父母大都會責備的,但老船伕沒有,是出於對女兒的愛、憐憫和信任。但女兒卻“一面懷了羞愧一面懷了憐憫”,生下翠翠後就殉情了。“憐憫”指向未降生的翠翠,那麼“羞愧”指向誰呢?不會是指向軍人,因為她打定主意生下翠翠後就殉情的,只能是指向老船伕。那麼問題就更復雜了,老船伕沒有責備,女兒為何還羞愧地要自殺?合理的推論是,老船伕沒有說“有分量的話”但也沒有說“關懷的話”,這會讓女兒感到這是父親對自己無言的責備,所以拋下了剛降生的女兒自殺了。當翠翠長到同樣的年齡,同樣的陷入感情中,老船伕非常害怕孫女會重複女兒的悲劇。他會認為是自己當年沒有支援女兒的選擇,導致女兒自殺,現在自己應該支援孫女的選擇,讓她得到幸福。但他沒想到孫女依舊得不到幸福,甚至“害得”順順一家一死一散。他見證了三個悲劇,他內心承擔的悲慟是最大的,最不為人知的。因此他的過世,不是老死,而是被壓垮。
可能有人會說,翠翠不把心裡話明白地說出來,不讓老船伕知道自己愛的是儺送,導致了這場悲劇。如果我們假設在天保第一次求婚時翠翠就明確告訴老船伕她愛儺送,那麼故事會走向哪裡?我們相信天保一定不會糾纏,一定會成全弟弟的好事。也許天保會和王團總的女兒聯姻。如此,則故事中的每個人都各得其所,皆大歡喜。但這是用今人的風俗來要求古人,那個年代的翠翠不說出心裡話恰恰才是合理。翠翠一出生就沒了父母,從小和老船伕在小溪邊白塔下生活,沒有鄰居,沒有朋友,縱使每天看著人們南來北往,能說話的也不過一老一狗。她對人情世故一無所知,情竇初開的年齡,也只懵懂的對渡河的新娘子感到好奇。哪怕當地有女孩子主動向心儀的男孩子唱情歌的風俗,但翠翠是不知道的。再則翠翠與老祖父感情深厚,她多次害怕爺爺突然死亡,正說明她不願離開爺爺。所以翠翠不敢說出心裡話,才符合人物的設定。
可能有人會說天保、儺送兄弟不懂謙讓是悲劇的根源。如果儺送遵從孝悌之義,接受父親安排的婚事,將心上人然給哥哥,如此,船總順順、天保和老船伕都皆大歡喜,但翠翠和儺送,包括團總女兒的心中必然得不到幸福。這雖是次好的結局,但仍然不符合湘西男兒的風俗。用儒家禮教來要求湘西男兒同樣是苛求,天保、儺送用鬥情歌的方式來追求翠翠,正是最符合人物形象、最湘西的行為。
可能還有人會說老船伕不替翠翠做主,一味地等翠翠開口才是一切的根源。如果老船伕如王團總般行使家長的威權,在天保求婚時就答應下來,那麼故事也會走向次好的結局。他像21世紀的父母一樣講究尊重本人的意志,又遇上不知該不該開口的翠翠,才導致了悲劇。那麼,老船伕為何不願替翠翠做主呢?《邊城》的故事是一出愛情悲劇,但恐怕大部分人都只關注故事明面上的三個人的愛情悲劇。其實《邊城》的故事有三層悲劇,明面下還有翠翠父母的悲劇。當老船伕的女兒和軍人有了私情、未婚先孕後,“老船伕沒有加一句有分量的話”。所謂“有分量的話”即指責備,古往今來,女兒如果未婚先孕,父母大都會責備的,但老船伕沒有,是出於對女兒的愛、憐憫和信任。但女兒卻“一面懷了羞愧一面懷了憐憫”,生下翠翠後就殉情了。“憐憫”指向未降生的翠翠,那麼“羞愧”指向誰呢?不會是指向軍人,因為她打定主意生下翠翠後就殉情的,只能是指向老船伕。那麼問題就更復雜了,老船伕沒有責備,女兒為何還羞愧地要自殺?合理的推論是,老船伕沒有說“有分量的話”但也沒有說“關懷的話”,這會讓女兒感到這是父親對自己無言的責備,所以拋下了剛降生的女兒自殺了。當翠翠長到同樣的年齡,同樣的陷入感情中,老船伕非常害怕孫女會重複女兒的悲劇。他會認為是自己當年沒有支援女兒的選擇,導致女兒自殺,現在自己應該支援孫女的選擇,讓她得到幸福。但他沒想到孫女依舊得不到幸福,甚至“害得”順順一家一死一散。他見證了三個悲劇,他內心承擔的悲慟是最大的,最不為人知的。因此他的過世,不是老死,而是被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