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
有些專有名詞,翻譯者根本不知道它所對應的準確的中文名稱,比如:
“保険數理”翻譯成中文是“精算學”
“情報理論”翻譯成中文是“資訊理論”
“暗號理論”翻譯成中文是“密碼學”
“力學系”翻譯成中文是“動力系統”
“素粒子”翻譯成中文是“基本粒子”
“浦島効果”翻譯成中文是“時間膨脹效應”
“遺伝子”翻譯成中文是“基因”
在這種情形下,譯者如果不熟悉相關方面的專業術語,就有可能直接照搬日語原文。
很多日漫作品的中文翻譯版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
第二種情況
有些日語詞彙,特別是日語中特有的敬語,其實是不太好翻譯成中文的。
比如日語中的“~君(くん)”,就沒有非常合適的中文詞彙與之對應。
又比如說,“~様(さま)”可以翻譯成“某某大人”
那麼“~殿(どの)”又該怎麼翻譯,也翻譯成“某某大人”的話,與sama如何區分?
有些時候還是要適度保留一些日語漢字的原文。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照搬日語漢字的頻率太高,譯文會給人一種很中二的感覺,就看你怎麼把握這個度了。
第三種情況
某些日文詞彙已經被引入並融入了中文了,或者至少整個宅圈日漫痴們都在用。
就像一百年前,科學、社會、經濟、政治、電話、俱樂部這些詞彙是從日語搬來的一樣。近二十年的網路時代,更多的一些新生日文詞彙,隨著日漫、日本電影等渠道,已經被引入並融入了中文了,很多人都在不自覺使用。
比如:萌,逆襲,聲優,必殺,異次元,中二,廚
“結界”這個詞,原本是佛教詞彙,中文網路上現有的意義基本上源自日本動漫
“次元”這個詞,它在日語裡原本的意思就是中文裡的維度,但是它引入中文之後,意思其實已經有所改變。
“逆襲”這個詞彙,其實在日語裡就有著同義詞“反撃”。而它被引入中文之後,意義其實也已經有所變化了。
“萌”,大概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誕生的日語詞彙“萌え”,本世紀以來先在中國ACG圈子裡普及,後來融入成了現在漢語的一部分。
“中二”這個詞,誕生於1999年日本搞笑藝人伊集院光的節目,最早只是小圈子的人在用,後來輻射到全日本,最後連華語圈的人都在用
“廚”,源自“廚房”,日本網路詞彙。雖然具體來歷不可考,但能確定是因為日語中的“廚房”與“中坊”(中學坊主,即初中生)諧音而被用來作為指代初中生的隱語,和“中二”類似。後來連中國的日漫痴都會用這個詞了。
大致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
有些專有名詞,翻譯者根本不知道它所對應的準確的中文名稱,比如:
“保険數理”翻譯成中文是“精算學”
“情報理論”翻譯成中文是“資訊理論”
“暗號理論”翻譯成中文是“密碼學”
“力學系”翻譯成中文是“動力系統”
“素粒子”翻譯成中文是“基本粒子”
“浦島効果”翻譯成中文是“時間膨脹效應”
“遺伝子”翻譯成中文是“基因”
在這種情形下,譯者如果不熟悉相關方面的專業術語,就有可能直接照搬日語原文。
很多日漫作品的中文翻譯版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
第二種情況
有些日語詞彙,特別是日語中特有的敬語,其實是不太好翻譯成中文的。
比如日語中的“~君(くん)”,就沒有非常合適的中文詞彙與之對應。
又比如說,“~様(さま)”可以翻譯成“某某大人”
那麼“~殿(どの)”又該怎麼翻譯,也翻譯成“某某大人”的話,與sama如何區分?
有些時候還是要適度保留一些日語漢字的原文。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照搬日語漢字的頻率太高,譯文會給人一種很中二的感覺,就看你怎麼把握這個度了。
第三種情況
某些日文詞彙已經被引入並融入了中文了,或者至少整個宅圈日漫痴們都在用。
就像一百年前,科學、社會、經濟、政治、電話、俱樂部這些詞彙是從日語搬來的一樣。近二十年的網路時代,更多的一些新生日文詞彙,隨著日漫、日本電影等渠道,已經被引入並融入了中文了,很多人都在不自覺使用。
比如:萌,逆襲,聲優,必殺,異次元,中二,廚
“結界”這個詞,原本是佛教詞彙,中文網路上現有的意義基本上源自日本動漫
“次元”這個詞,它在日語裡原本的意思就是中文裡的維度,但是它引入中文之後,意思其實已經有所改變。
“逆襲”這個詞彙,其實在日語裡就有著同義詞“反撃”。而它被引入中文之後,意義其實也已經有所變化了。
“萌”,大概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誕生的日語詞彙“萌え”,本世紀以來先在中國ACG圈子裡普及,後來融入成了現在漢語的一部分。
“中二”這個詞,誕生於1999年日本搞笑藝人伊集院光的節目,最早只是小圈子的人在用,後來輻射到全日本,最後連華語圈的人都在用
“廚”,源自“廚房”,日本網路詞彙。雖然具體來歷不可考,但能確定是因為日語中的“廚房”與“中坊”(中學坊主,即初中生)諧音而被用來作為指代初中生的隱語,和“中二”類似。後來連中國的日漫痴都會用這個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