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yulo39598

      《巴黎聖母院》的全名是,《巴黎聖母院——1482年》,1831年出版。這是一部司各特式的歷史小說,是法國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品。小說以十五世紀路易十一統治下的法國為背景,以巴黎聖母院為主要場景,描寫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聖母院及副主教克洛德三個主要人物之間錯綜複雜、曲折離奇的故事。小說一開頭提出“命運”或“天數”的概念,讓美麗純潔的愛斯梅拉達,醜陋善良的伽西莫多,邪惡複雜的克洛德這三個人物在命運的安排下演出悲劇色彩十分濃重的故事,反映出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雨果對小說的歷史背景作過長期而認真的史料查閱和考證工作,但小說情節則是作者想像力的產物。《巴黎聖母院》處處體現了雨果所倡導的“美醜對比”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實踐了崇高和滑稽相結合的原則。  小說中圍繞在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周圍的男性除了敲鐘人伽西莫多、主教克洛德以外,還有詩人甘果瓦,騎兵隊長弗比斯,他們分別代表一種典型。四個男性中,真正有深度的應屬克洛德,這個人物從表層來看,屬於應該譴責的罪人,作為副主教,他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但其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他愈是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人們的歡樂,便愈是仇恨世人,仇恨一切。他煽動宗教狂熱,製造迷信,散佈對波希米亞人的偏見,夥同王家檢察官殘害人民。這個人物是宗教偽善和教會惡勢力的代表。然而從深層次看,作者刻畫這個人物時,在把他當作罪人的同時,更是把他作為中世紀禁慾主義的犧牲品,愛斯梅拉達被毀滅的只是肉體,克洛德是首先被毀滅了靈魂,而後又被毀滅了身體。但在面對美麗的愛斯梅拉達時,有誰比他愛得更深更強烈呢?他得不到這份愛,他不知道怎麼去愛!作者是否想透過這個人物,對違反人性的宗教禁慾主義教條進行控訴呢?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巴黎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群。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但在他們的“社會”裡,卻可以找到上層社會所罕見的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與路易十一所統治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攻打巴黎聖母院的場面,寫得慷慨悲壯、驚心動魄。雨果在此透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1789年大革命的爆發,這裡的描寫其實是七月革命的迴響,展現了雨果描寫歷史場景的巨大才華。  有人從小說的具體描寫指出,小說的真正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巴黎聖母院這座哥特式大教堂,他將巴黎聖母院擬人化,寫成了一部石頭的交響樂。雨果對巴黎聖母院精彩絕倫的描寫,引起法國對哥特式藝術的興趣和重視,併為保護歷史古建築早晨了貢獻。另外,以巴黎聖母院為中心的中世紀巴黎市民生活也寫得生動鮮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光下澈的澈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