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佔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 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巖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釐米左右,即30mm,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釐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 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輘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 lines)。由於在地底、巖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稍後變成發晶)、火山泥灰(稍後變成Phantom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佔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 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巖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釐米左右,即30mm,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釐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 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輘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 lines)。由於在地底、巖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稍後變成發晶)、火山泥灰(稍後變成Phantom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