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之心老師談健身
-
2 # 王桂真營養師
老人常說“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了就需要吃藥,吃藥的時候就要遵照醫囑。在藥品的包裝盒中有一張紙,這張紙就是藥品說明書。在藥品的說明書上,詳解介紹了藥物的禁忌,藥物的成分和藥物的服用方法等內容。
不同的藥物,也有不同的服用時間,比如飯前服用或者飯後服用,再或者是晚上臨睡前服用等等。服用藥物的時候,醫生也一再叮囑要記住服用藥物的時間,比如一天服用三次的藥物,就是間隔八小時服用一次,吃藥必須要遵循用藥時間。
藥物在進入人體後,需要達到病灶部位才能發揮作用。藥物需要一定的濃度,對於病灶部位才能發揮作用,這也是每次服用藥物的時候需要一定的藥物量。藥物的量大了,對於身體會造成危害。藥物的量小了,對於病灶部位就不能產生作用。
藥物要遵循用藥時間,藥物在身體中需要一定的時間代謝。不同的藥物,代謝時間也不同,這也就有了藥物一天服用兩次或者三次的區別。服用藥物的時間間隔太短,就會造成短時間內藥物濃度升高,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會加重,對於身體健康也會帶來不良影響。
服用藥物的時間間隔太長,藥物在身體中已經代謝完畢,藥物的作用也會下降,本來一週就可以治癒的疾病,可能就變成一個月還沒有完全康復。患者遵循正確的用藥時間,就能保持體內藥物的濃度,起到持續的治療效果。
雖然不是醫生,這裡就是談談我的理解。
套用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對人如此,對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同樣如此:體內(血液或者體液)的藥物濃度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發揮藥物的作用,起到治療的效果。
藥物不管透過哪種途徑進入到體內,會逐步被吸收,進入到血液或者區域性病灶(區域性用藥),然後都會被身體逐步代謝掉,從而導致濃度逐步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後,就不能發揮治療的效果。此時就需要再次補充藥物,讓體內的藥物濃度重新回到能發揮治療效果的濃度。醫生或者藥師就需要根據不同的藥物在體內代謝的速度、用藥的途徑以及患者的個體情況等因素,告訴患者兩次用藥的間隔。患者遵循這樣的用藥時間,就能保持體內藥物的濃度,起到持續的治療效果。另外,醫生還會告訴患者用藥的週期,是3天、5天還是長期用藥,這個也是根據治療的需要,最好也要遵守。
有人會問:能不能一次用足量的藥,省得到時忘了再次用藥。多半的藥物是不行的,因為大量的用藥就要考慮藥物的毒性了,而且有的藥物的治療量和致死量之間的差距很小,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意外,這樣的藥物更不能大劑量服用,更要小心了。而一些藥物則可以做成緩釋的模式,在進入體內後緩慢釋放有效成分,讓體內的藥物含量持續維持在治療的濃度,而又不會發生毒副作用。
所以,怎樣用藥,最好是聽醫生的或者藥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