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味覺功能降低吃東西有沒有味道,其實就是考察味蕾這個“探頭感受器”靈不靈敏。味蕾還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像兒童吃到苦的東西就會吐掉,就是因為味蕾給出了警示。老年人味蕾萎縮是自然現象。女性45歲、男性55歲後約有2/3的味蕾開始萎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覺功能繼續降低,這就是很多老年人“食不知味”的真正原因。一些口腔內的疾病,例如口腔黏膜扁平苔蘚,或口腔潰瘍等,不但影響吃東西,同時也可能干擾人的味覺。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味覺功能衰退外,很多時候“口淡”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疾病訊號。手術患者或放療、化療患者都會覺得口淡,不想吃東西。這是手術以及藥物引起的,而腫瘤壓迫中樞神經也可能出現味覺減弱。有關研究印證,相當多早期癌症病人,會有味覺減弱的現象,大約1/4的晚期癌症病人突然消瘦與異常的味覺有關,味覺異常會導致厭食。研究同時發現,在糖尿病、甲狀腺腫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由此認為,味覺障礙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的“警報”。另外,口淡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炎症的初起或消退階段,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潰瘍等都會伴隨“食不知味”;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如果老年人牙齒殘缺不全導致食物與味蕾沒有“親密接觸”也可能是食不知味的重要原因。食而無味在中醫認為是“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遲、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嚐出飲食滋味。“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這是《黃帝內經》對於食而無味的觀點“闡述”。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主運化功能,與食慾、口味有著密切的關係。脾主運化,如果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運,可見食慾不振,口淡無味。所以“口淡”者關鍵是要養胃健脾,用以補中益氣。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東加減,如黨參、白朮、茯苓、木香、砂仁、陳皮、神曲、山楂等。若脾胃陽虛,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若脾虛溼阻中焦,而口淡、腹脹欲嘔,則須加芳香化濁之品,如藿香、佩蘭等;若因外感風寒,而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散風邪,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
中老年人味覺功能降低吃東西有沒有味道,其實就是考察味蕾這個“探頭感受器”靈不靈敏。味蕾還是人體防禦機制的一部分,像兒童吃到苦的東西就會吐掉,就是因為味蕾給出了警示。老年人味蕾萎縮是自然現象。女性45歲、男性55歲後約有2/3的味蕾開始萎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味覺功能繼續降低,這就是很多老年人“食不知味”的真正原因。一些口腔內的疾病,例如口腔黏膜扁平苔蘚,或口腔潰瘍等,不但影響吃東西,同時也可能干擾人的味覺。除了老年人正常的味覺功能衰退外,很多時候“口淡”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疾病訊號。手術患者或放療、化療患者都會覺得口淡,不想吃東西。這是手術以及藥物引起的,而腫瘤壓迫中樞神經也可能出現味覺減弱。有關研究印證,相當多早期癌症病人,會有味覺減弱的現象,大約1/4的晚期癌症病人突然消瘦與異常的味覺有關,味覺異常會導致厭食。研究同時發現,在糖尿病、甲狀腺腫瘤和青光眼的病人中,“味盲”者要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倍。由此認為,味覺障礙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的“警報”。另外,口淡也可能發生在身體炎症的初起或消退階段,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潰瘍等都會伴隨“食不知味”;內分泌疾病及長期發熱的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鋅的缺乏、蛋白質及熱量攝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如果老年人牙齒殘缺不全導致食物與味蕾沒有“親密接觸”也可能是食不知味的重要原因。食而無味在中醫認為是“口淡”,指口中味覺減遲、自覺口內發淡而無法嚐出飲食滋味。“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這是《黃帝內經》對於食而無味的觀點“闡述”。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主運化功能,與食慾、口味有著密切的關係。脾主運化,如果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若脾失健運,可見食慾不振,口淡無味。所以“口淡”者關鍵是要養胃健脾,用以補中益氣。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東加減,如黨參、白朮、茯苓、木香、砂仁、陳皮、神曲、山楂等。若脾胃陽虛,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若脾虛溼阻中焦,而口淡、腹脹欲嘔,則須加芳香化濁之品,如藿香、佩蘭等;若因外感風寒,而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散風邪,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