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357592554

    其實在很久以前,德國和奧地利都是中世紀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並非羅馬帝國,而是羅馬皇帝的稱號被教皇授予當時德國皇帝】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德國把宗教和皇權結合的危害一面和注重對外侵略的國策,導致德國名存實亡,分裂成各個邦,而法,俄這兩個和德國相鄰的大國也不希望德國統一而是想把他作為緩衝帶。

    而在諸多聯邦,其中以普魯士【現在德國的原身】和奧地利【現在的奧地利】最強,到了俾斯麥時期,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由這個時間開始,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都被統一為“德國”。

    在俾斯麥推動下的德意志統一,主要靠普魯士的三場軍事勝利——普丹戰爭(1864年)、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1870-1871年間)。

    普魯士以統一德意志,復興德國為目標,開始了征戰,首先普魯士是唯一支援俄國鎮壓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國家,並且一直與俄國保持友好關係,英法則漠視普魯士的戰爭,使普魯士對丹麥的戰爭贏得了外部穩定環境,從而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當時奧地利和普魯士同屬德國聯邦】以為了維護《倫敦議定書》的名號擊敗丹麥,而歐洲各國認為兩國同時出兵是普魯士不吞併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的保證,之後聯軍擊敗丹麥,兩個公國由普奧共管。

    普魯士利用兩國共管兩個公國的矛盾挑起戰爭,普奧當時實力相當,普魯士甚至有落後奧地利之嫌,俾斯麥甚至帶著毒藥上戰場,如果失敗就自殺。

    果然普軍大勝,俾斯麥處於對即將到來的普法戰爭的考慮,他不希望奧地利加入法國使他腹背受敵,所以沒有進入維也納對奧地利羞辱,他最主要的停戰條件是【1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2同意組建以德國為首的德意志聯邦】奧地利同意了,最終,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真正成為現代意義上德國。

    之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美兩國後來居上,實力遠超英法,但是殖民地和國際地位卻遠不如英法,美國工業強大,本土廣大,且離歐洲很遠。

    但是德國不一樣,缺少原料和市場致使他想得到殖民地和世界霸權,但是這種問題不可能是靠政治手段解決的於是只能發動帝國主義戰爭。

    當時奧地利和匈牙利和併成為二元的奧匈帝國,雖然奧匈帝國內部隱藏矛盾重重【在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就可以體現出來】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和俄國有不可彌合的矛盾,德國在俾斯麥卸任後,放棄與俄國的傳統友誼【因為俄奧之間矛盾,導致德國必須在兩國之中二選一,而德國本民族肯定更傾向於和自己同文同宗的奧地利】。

    轉而親英,但是由於德國持續的擴建海軍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德英的友誼很快裂,而法德矛盾根深蒂固,尤其在普法戰爭後。

    帝國主義之間矛盾重重,導致一戰爆發。

    在一戰中,德奧是盟友關係。

    而且奧地利很早就獨立出德國【一山不容二虎】,至於奧地利獨立和德國的關係請見上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人看簡歷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