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的死,不僅僅是他個人、家庭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更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悲劇。于謙的一生,正應了那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從他立下“他年獨佔麒麟閣”、“腳踏樓梯步步高”、“一飛飛上天”的志願之時,其結局就已經註定——石灰的最終歸宿,豈非就是粉身碎骨?
于謙(公元1398年-公元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于謙少年便有“赤帝子斬蛇當道”的胸懷,但他堅守名節,“自是書生守名節,莫慚辜負指迷人”,他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登進士,其時,虛歲二十四。
于謙為官數十年,曾任少保、太子太傅、提督軍務,至於兵部尚書,于謙為官時,明朝官場烏煙瘴氣,明袁崇煥曾有言,“勇猛圖敵,敵必仇;振刷立功,眾必忌。況任勞之必任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勞不厚;罪不大,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來如此”。于謙是淤泥中的清蓮,為官任事,志在為民,“豺狼當道須鋤殄,餓殍盈岐在撫巡”,“寄語郞官勤撫字,循良衣缽要人傳”,昭雪冤囚、興修水利、疏解遊民、落獄論死,凡此種種,不在話下。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敗傳來,明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王振等權臣死,英宗被俘,幾近亡國之禍。明朝廷內外,人心惶惶,“群臣聚哭於朝”,“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危亡之下,方顯英雄本色,于謙痛斥南遷論,“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獨不見宋南遷乎”,他激流勇進,擔下重任,總領機要,“保固京師,奠安社稷”。
其時,王振餘黨急於擺脫罪責,與廷臣相互抗辯,朝堂之上大亂,王欲避開紛亂,“謙堅立不動,掖王且留,請降旨宣諭順罪應死”,順,即馬順等一干王振餘黨。時人贊之,“當其時,舉朝倉皇,莫知為計。至倡南遷之議,而忠肅公以一貳卿,奮然當禍變之衝,獨任天下之重,力排邪說,尊主重皇”,忠肅公,即于謙。明朝能夠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撐下來,于謙功不可沒。
“上北狩,廷臣間主和,謙輒曰:‘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郕王即位,為景泰帝,整肅軍紀,“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十月,于謙“躬擐甲冑,率先士卒,以死自誓,泣諭三軍”,數日苦戰,終退瓦剌,保住京師。人們常說力挽狂瀾於即倒,于謙是例項。
如果英宗死了,于謙所做的一切便無可挑剔,但英宗終究還是回來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趁景泰帝重病期間入南宮,興奪門之變,擁太上皇朱祁鎮復辟,“以兵迎帝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丁亥,殺于謙、王文,藉其家”。
在那個君天下的時代,在那個混蛋的時代,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能把手伸向皇位,否則就是叛逆——便有救國之功,也不被皇帝放在眼裡,棄市、籍家,不過是他的一句話而已。
于謙的死,不僅僅是他個人、家庭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更是整個大明王朝的悲劇。于謙的一生,正應了那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從他立下“他年獨佔麒麟閣”、“腳踏樓梯步步高”、“一飛飛上天”的志願之時,其結局就已經註定——石灰的最終歸宿,豈非就是粉身碎骨?
于謙(公元1398年-公元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于謙少年便有“赤帝子斬蛇當道”的胸懷,但他堅守名節,“自是書生守名節,莫慚辜負指迷人”,他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登進士,其時,虛歲二十四。
于謙為官數十年,曾任少保、太子太傅、提督軍務,至於兵部尚書,于謙為官時,明朝官場烏煙瘴氣,明袁崇煥曾有言,“勇猛圖敵,敵必仇;振刷立功,眾必忌。況任勞之必任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勞不厚;罪不大,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從來如此”。于謙是淤泥中的清蓮,為官任事,志在為民,“豺狼當道須鋤殄,餓殍盈岐在撫巡”,“寄語郞官勤撫字,循良衣缽要人傳”,昭雪冤囚、興修水利、疏解遊民、落獄論死,凡此種種,不在話下。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敗傳來,明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王振等權臣死,英宗被俘,幾近亡國之禍。明朝廷內外,人心惶惶,“群臣聚哭於朝”,“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危亡之下,方顯英雄本色,于謙痛斥南遷論,“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勢去矣,獨不見宋南遷乎”,他激流勇進,擔下重任,總領機要,“保固京師,奠安社稷”。
其時,王振餘黨急於擺脫罪責,與廷臣相互抗辯,朝堂之上大亂,王欲避開紛亂,“謙堅立不動,掖王且留,請降旨宣諭順罪應死”,順,即馬順等一干王振餘黨。時人贊之,“當其時,舉朝倉皇,莫知為計。至倡南遷之議,而忠肅公以一貳卿,奮然當禍變之衝,獨任天下之重,力排邪說,尊主重皇”,忠肅公,即于謙。明朝能夠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撐下來,于謙功不可沒。
“上北狩,廷臣間主和,謙輒曰:‘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郕王即位,為景泰帝,整肅軍紀,“人人主戰守,無敢言講和者”,“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十月,于謙“躬擐甲冑,率先士卒,以死自誓,泣諭三軍”,數日苦戰,終退瓦剌,保住京師。人們常說力挽狂瀾於即倒,于謙是例項。
如果英宗死了,于謙所做的一切便無可挑剔,但英宗終究還是回來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趁景泰帝重病期間入南宮,興奪門之變,擁太上皇朱祁鎮復辟,“以兵迎帝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丁亥,殺于謙、王文,藉其家”。
在那個君天下的時代,在那個混蛋的時代,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能把手伸向皇位,否則就是叛逆——便有救國之功,也不被皇帝放在眼裡,棄市、籍家,不過是他的一句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