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白話譯文: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出處:出自春秋戰國戴聖的《禮記·檀弓》。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檀弓》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一書,據徐堅《初學記》說,為戴聖根據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所刪定的,而《大戴禮記》又是根據東海後蒼所撰《後氏曲臺記》。一百八十五篇所刪定。《禮記》在儒家經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禮記》在曹魏時期升格為“經”,並在唐代進一步升格為“五經”之一,取代了《儀禮》的地位;《禮記》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並列,被尊為“四書”之一。在儒家“十三經”中,《禮記》一書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統地記述、闡釋了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內容。《禮記·禮運》中,孔子與其弟子子游以答問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會理想,並進而說明“天下為公”是大同社會的特徵,而禮制則是“小康”社會的綱紀,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建設。
原文: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白話譯文: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出處:出自春秋戰國戴聖的《禮記·檀弓》。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檀弓》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一書,據徐堅《初學記》說,為戴聖根據其叔父戴德的《大戴禮記》八十五篇所刪定的,而《大戴禮記》又是根據東海後蒼所撰《後氏曲臺記》。一百八十五篇所刪定。《禮記》在儒家經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禮記》在曹魏時期升格為“經”,並在唐代進一步升格為“五經”之一,取代了《儀禮》的地位;《禮記》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並列,被尊為“四書”之一。在儒家“十三經”中,《禮記》一書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統地記述、闡釋了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內容。《禮記·禮運》中,孔子與其弟子子游以答問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會理想,並進而說明“天下為公”是大同社會的特徵,而禮制則是“小康”社會的綱紀,影響了中國近代社會政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