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RKNESSKNIGHT

    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蜀漢後期,姜維的北伐使得蜀漢國力耗損巨大,宦官黃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老臣張翼都開始反對姜維北伐,姜維感到壓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儲備軍資,繼續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黃皓,但因劉禪十分寵信黃皓而無能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劉禪於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與群臣商議後決定派遣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雖然一開始諸葛瞻擊破了鄧艾軍的前鋒,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佔據險要,最後戰死綿竹。

    劉禪再次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而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

    劉禪投降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復興蜀漢,並寫密信給劉禪只需等待幾天就可以。但因為事情洩漏,姜維及張翼等都被殺。蜀漢就此徹底滅亡。

    劉禪安度餘生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

    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

    永興元年(304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 2 # 燕趙節度使

    https://www.toutiao.com/i6922850315209359883/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彼此攻伐,征戰不休,而其中漢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在東漢末年,割據漢中本來是張魯宗教神權小王朝的地盤,但因為他實力弱小,所以很快成了群雄爭奪的肥肉——曹操和劉備展開了對漢中的爭奪!

    出人意料的是,勢力較弱劉備竟然戰勝了兵力強大的曹操,奪取了漢中,並自封為漢中王。

    而如何做好漢中防禦戰略,是劉備面臨的重大問題。

    因為漢中位於巴蜀北部,是蜀漢的屏障。

    漢中地處大巴山與秦嶺之間,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樞紐。它北接關中,南連巴蜀,南北狹窄;又有漢水從中流過,東西綿長,往西可通隴右,往東可達南陽。

    佔據漢中,可以北伐隴西、關中,重走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出函谷,平天下的舊路;而如果漢中丟失,則會被曹魏以泰山壓頂之勢緊逼巴蜀,導致亡國。

    在如何鎮守漢中的問題上,劉備慧眼識人,提拔了自己的部曲魏延,並封他為鎮遠將軍。

    劉備問魏延:“你如何鎮守漢中?”

    魏延說道:“如果曹操以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

    他!”

    劉備聽了十分滿意,群臣也稱讚魏延雄豪。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鎮守漢中的魏延是如何經略部署防禦的呢?

    來到漢中之後,魏延採取了“錯守諸圍之法”,禦敵於國門之外。

    具體來說,就是分兵把守漢中山地峽谷的險要之處,全面撒網,遍佈眼線。

    一旦發現敵軍從某一路來,當地少數駐守兵力先是利用險要地形阻擊、遲滯敵人,使敵軍無法進入漢中平地,被阻擋在漢中山地,使多數敵軍在山谷中無法展開,喪失多數優勢,並消耗敵人的體力、士氣和軍糧,疲敝敵軍,再迅速調集其他地方的兵力增援,最終迫使敵軍退走,而蜀軍可趁機反攻,追殲逃敵。

    按照這種戰略思想,魏延積極部署,派出蜀軍把守漢中的每一個險要關口,分兵固守,而在比較重要的駱谷、斜谷道、子午道等地駐紮重兵相機而動。而漢中平原上的的樂(今城固縣桔園鎮萬家營村)、漢(今勉縣東)二城則只有少數兵力防守。

    只可惜,魏延生前並沒有看到自己這種戰略是否正確,他只是根據自己多年的戰爭經驗,對漢中地形進行合理防禦。

    但有一個人利用魏延的戰略打了個大勝仗,從而驗證了魏延漢中戰略的正確性,也證明了劉備看人提拔人的慧眼。

    他就是王平。

    《三國志·姜維傳》: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人。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王平是四川人,本來是曹操的部下,後來在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時投降劉備。

    冥冥之中,王平似乎和漢中結緣。

    諸葛亮死後,曹爽任命夏侯玄為徵西將軍,雍州刺史郭淮為前鋒,統兵十萬,從駱谷進攻漢中,企圖一舉滅蜀。

    此時,漢中的蜀軍不滿三萬,訊息傳來,漢中蜀將驚慌失措。

    有人見魏軍勢大,主張將所有防守關口的軍隊召回,全力防守漢城和樂城,固守待援,等待涪城大軍來救。

    “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

    但負責守衛漢中的鎮北大將軍王平表示反對,強烈要求實行魏延鎮守漢中時定下的抵禦魏軍的“重門”戰略,運用漢中崎嶇地貌的地利優勢阻止敵軍。

    王平說:“不行,漢中去涪城有一千餘里,魏軍若是得了陽平關就會成為禍患,現在應該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我為後拒,若是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親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就剛好到來,這才是上策。”

    他認為一旦收縮兵力,無異於敞開了漢中的山門,任由魏軍進入,進而包圍漢城和樂城,將蜀軍困於愁城,坐以待斃。而涪城距漢中有千里之遠,等到救兵趕來,王平等人的屍體都涼了。

    只有護軍劉敏贊成王平的意見,但是王平作為主帥,最終還是按照王平的計策行事,

    王平派劉敏在興勢山一帶佈防,多插旗幟,達數百里,虛張聲勢,迷惑魏軍。

    而自已則率領一支軍隊埋伏在興勢山以東的黃金谷一帶,防止魏軍從這裡進攻。

    戰局正如王平所料,魏軍進攻興勢山,結果被劉敏阻擋無法前進。時間一長,缺乏水源的駱谷使得魏軍負責運輸糧草的騾馬和民夫等或病倒累倒,或者渴死,導致補給困難,魏軍士氣大衰。

    而接替諸葛亮總覽蜀漢事務的大將軍費禕此時也率領涪城大軍趕來救援。

    當時蜀軍鄧芝在東,馬忠在南,王平在北,守著各路關口,並準備反擊。

    曹爽見無法取勝,只好下令撤軍。

    費禕知魏軍將退,率軍繞道佔據三嶺(即沈嶺、衙嶺、分水嶺,均在今陝西周至縣西南之駱谷中),斷其歸路。曹爽遭截擊,督軍爭險苦戰,死傷慘重,逃回關中。

    《資治通鑑 卷七十四 魏紀六》:費禕進據三嶺以截爽,爽爭險苦戰,僅乃得過,失亡甚眾,關中為之虛耗。

    《三國志·王平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

    《百戰奇略·退戰》:三國,魏將曹爽伐蜀,司馬昭同行出駱谷,次於興勢。蜀將王平乘夜襲擊,昭令堅臥不動,平退。昭謂諸將曰:“費禕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急旋軍,以為後圖。”爽等遂退,禕果馳兵趨三嶺爭險,爽等潛師越險,乃得退。

    所謂“退戰”,指的是兩軍作戰,如果敵軍佔據險地,戰局陷入困境,就應早早退兵,以保全軍。

    《百戰奇略·退戰》: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法曰:“知難而退。”

    即:一旦敵軍佔有絕對地理優勢,你已難以繼續戰鬥,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迅速撤退。

    曹爽重蹈曹操在漢中慘敗給劉備的覆轍。漢中轉危為安,此後十幾年,曹魏再也沒敢進攻漢中。

    由於魏軍損失很大,所以為了耕作農田和幫助慘敗造成的孤兒寡婦,十餘萬屯田兵退役還農,再未重回軍伍。

    曹魏軍隊從最多時的大約60萬銳減至40萬,直至半個多世紀後晉朝的八王之亂時才恢復。

    但等到姜維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時候,開始調整魏延的蜀漢攻略。

    《三國志·姜維傳》: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他認為魏延的戰略雖然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但也僅僅是禦敵不是殲敵,戰果太小,不如放棄各關隘的防守,僅留下少數人負責偵查。如此一來,漢中就可以敞開大門,誘敵深入。讓魏軍困於漢樂城下,聚而殲之,獲得大勝。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姜維完全沒有考慮到漢中的防守兵力是少數,少數怎麼可以在平地消滅多數呢?

    鍾會伐蜀,軍隊達到十八萬,而整個蜀國的軍隊才十萬。

    漢中駐軍只有三萬左右,且無險可守,如何消滅十八萬大軍?

    姜維簡直是異想天開。

    結果鍾會率魏軍主力十二萬從駱谷、斜谷進軍漢中,另一路魏軍由魏興太守劉欽率領從子午谷進入漢中,魏軍一路上暢通無阻,因為蜀軍早已撤退,退守漢樂二城。

    其他魏軍由鄧艾、諸葛緒率領,負責阻攔姜維的主力大軍。

    魏軍進入漢中平原後,鍾會派出兩萬兵力圍攻漢樂二城,自己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劍閣關。

    姜維慌忙從沓中趕來,在劍閣關與魏軍對峙。

    鍾會大軍被劍閣關所阻,無法前進,後勤補給斷絕,開始商議退兵。

    如果僅從這裡看,姜維的戰略似乎成功了一半——鍾會的大軍困頓在漢中,無所作為,糧草不濟,士氣低落,在耽擱下去,都要餓死了。

    可問題是魏軍不是傻瓜,不會坐在地上等著餓死,在餓死之前會及時返回關中。

    不過,我們要關注的是姜維的戰略:讓魏軍困於漢樂城之下,聚而殲之。

    龜縮在漢樂二城的三萬蜀軍如何在平原消滅十二萬的魏軍?除非他們是高達!

    但即使此時漢樂二城的蜀軍傾巢而出也未必能追殲逃走的魏軍。

    與上一次漢中之戰不同,因為漢中各個關隘根本沒有蜀軍防守,無法起到阻攔、遲滯魏軍的作用,如果強行追擊,反倒有可能被魏軍打個埋伏。

    如果小心翼翼的慢慢追擊,魏軍為了吃上飯,跑的比誰都快,蜀軍能追的上嗎?

    兵法有云:歸師勿掩,窮寇勿追。

    意思是說:不能襲擊撤退的軍隊,也不能追殺走投無路的敵人。因為特定情況下要防止敵人拼死反擊,以免不測的犧牲。

    所以說,即使沒有鄧艾的偷襲陰平,鍾會也可會從容撤軍,蜀軍膽敢追擊也討不到什麼便宜。

    姜維的蜀漢攻略是個巨大的戰略失誤,簡直就是個笑話,紙上談兵。

    因為他的戰略沒有達到目的,魏軍縱橫漢中平原,直抵劍閣關——益州的北大門,蜀軍龜縮在漢樂二城之中無所作為。三萬漢中蜀軍成了死棋!毫無作為!

    面對十二萬鍾會的大軍,漢中三萬蜀軍顯然沒有能力將其殲滅。原本預想的“關門打狗”變成了“引狼入室”,自取其禍。

    魏延的戰略則在實戰中大獲全勝,而姜維的戰略在實戰檢驗中失敗了,而且一敗塗地,導致蜀漢的亡國。

    那麼鄧艾偷渡陰平和姜維的漢中攻略是否有關係呢?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姜維依照魏延的漢中攻略,派出少數兵力層層設防,阻攔侵犯漢中的魏軍,那麼可否多出一兩萬機動兵力,以應對鄧艾的偷襲呢?

    如果真能多出一兩萬機動兵力,或許可以守護成都,再配上有作戰經驗的將領,鄧艾如果膽敢陰平偷襲,進入成都平原後,恐怕就是孤軍深入,自取滅亡。

    古人打仗,講究“以正合,以奇勝”,正是這一正一奇,魏軍才得以滅蜀。

    鍾會率領主力和姜維率領率領的蜀軍主力在劍閣關對峙,是“正兵”;

    鄧艾率領的一支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的偷襲疏於防範且兵微將寡的成都,是“奇兵”。

    如果鍾會的大軍被阻攔在漢中山地,無法進入漢中平原,甚至有敗退、覆滅的危險,那麼深諳兵法的鄧艾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偷渡陰平的,因為這是孤軍深入,自投死路。

    劉備歷經多次大戰,從涿郡到成都,勝敗皆有,經歷過無數的陰謀與正義,結盟與背叛,早就練就了一雙慧眼,識人之明,無人能比!

    所以劉備才會提拔魏延,鎮守漢中,最後大獲全勝,讓蜀漢轉危為安。

    反觀諸葛亮,提拔的人如馬謖、姜維之輩都是些誇誇其談、好高騖遠、紙上談兵之徒,誤國誤民!

  • 3 # 高紅權先生

    人太少,國力太弱,是滅亡的主要原因。

    當鄧艾領兵滅掉蜀國之後,經統計蜀國的人口僅有九十四萬。其中還有十萬二千名士兵,四萬名各級官員。當然,這裡面恐怕有很多遺漏的人口。但即便如此,人口也實在是太少了。

    相比之下,魏國的人口按照當時的統計數字有四百多萬,這就使得魏國佔據了絕對優勢。

    四川這個地方,雖然四處都是天險,易守難攻,便於割據。但是卻缺乏發展的潛力。歷史上割據四川的人,沒有一個有大作為的,最終都被中原政權所征服。

    蜀國在失去了富庶的荊州之後,國力就下降了一個層次,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本錢了。諸葛亮和姜維雖然屢次北伐,但是隻能起到騷擾的作用,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如果當初劉備將全國的重心及時轉移到荊州,以四川作為大後方根據地,那樣或許還能有所作為。但是這個時機很快就失去了。這隻能說明劉備,還包括諸葛亮在戰略問題上還是認識得膚淺了一些。

  • 4 # 小北史話

    三國可謂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魏蜀吳三國共爭天下,但是很可惜,很多人最喜歡的蜀國首先在這場爭奪戰中出局。那麼蜀國為什麼會第一個被滅亡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政治上厚此彼薄,蜀國內部不團結

    自從劉備起事以來,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這些人跟隨劉備南征北戰,不辭辛勞,這一切劉備都看在眼裡。於是在劉備入蜀之後,給予了這些人極大的利益。但是劉備政權的蛋糕只有那麼多,要想給這些人憤青,就必須從益州本土集團的手中扣。於是益州本土集團就與劉備之間就有了矛盾。

    劉備、諸葛亮等人認為劉璋之所以滅亡,其原因就在在於劉璋採用了“以寬治蜀”的策略。於是劉備反其道而行之,採用“以嚴治蜀”的策略,搞的西蜀人心惶惶,造成了西蜀集團的不團結。

    多次北伐拖垮了蜀國的經濟和人口

    在劉備剛入蜀的時候,蜀地可謂是天府之國,經濟繁榮,糧食富裕。但是在劉備入蜀之後,制定了“北伐,復興漢室”的策略。而戰爭在根本上來說拼的的是蜀國的人口和經濟。

    但是很可惜,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一點成效,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還在北伐,但是沒有絲毫效果。多次的北伐拖垮了蜀國的經濟。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以至於很多的百姓逃離蜀國。

    沒有絲毫效果的北伐,加重了西蜀百姓的負擔,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災難,引起了百姓的不滿,這在根本上動搖了西蜀的統治,諸葛亮和他的繼承者都知道西蜀的情況,但是為了轉移西蜀內部的鬥爭,不得不這麼做,進而加快了蜀國滅亡的速度。

    吳國從合作伙伴變成了敵對,蜀國兩面受敵

    在剛開始的時候,蜀國還能和東吳聯盟,但是自從關羽和張飛死在東吳手中,夷陵之戰戰敗,蜀國和東吳之間就有了隔閡,即使後來諸葛亮重新和東吳聯盟,但是關係不可能入前,兩家都在相互提防。

    早先蜀國只需要一心一意針對魏國,但是現在需要拿出相當的力量來防備東吳,兩面受敵。隨後魏國利用蜀國和東吳之間這種微妙的關係,各個擊破,從而滅掉了兩國。

    總的來說,蜀國第一個被滅,其原因是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說乳果糖口服溶液效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