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驢和熊貓

    明朝滅亡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有小冰河時期帶來的天災人禍,有嘉慶萬曆朝遺留下來的財政問題,也有滿清在側的虎視耽耽,因此簡單將明朝滅亡歸結於單一因素都未免偏頗。不過後人去研究歷史,就算有“上帝之眼”,卻始終隔著一層,無法切身體會當事人的所思所想。

    對明朝滅亡,有著切膚之痛的首推崇禎皇帝。要說崇禎也是個苦孩子,本來按他的身份,一輩子應該當個昏庸的王爺,在自己藩地碌碌無為度過一生,奈何天啟皇帝無子,選擇了他當皇帝。

    凡是胸懷天下,作出成績的君王,一定是孤獨的,不會是個民間概念裡的好人,因為他必須殘酷的殺死身邊的小部分人,從而保住天下最大部分的人,對此,崇禎不感興趣崇禎亡國的根本,私下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二,打破了國家統治力量基礎。明朝的國家機器包括內廷和外廷,以及武將集團。崇禎聽憑外廷文官在搬掉魏忠賢之後,肆意打擊內廷的力量。從而失去了內廷對外廷的強力制約,後來恢復的晚了。   

    第三,單憑袁崇煥的忽悠,就給予袁崇煥獨斷遼東的超級權利而不受制約。在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打破了文官與高階武將之間僅剩的一點信任和安全感之後。武將集團也失控了。   

    第四,崇禎缺乏控制朝政的基本的政治智慧,在武將集團失控之後,繼而大殺高階文官,掃滅了明朝的最後一點元氣。能夠滅亡一個大國的只有制度的破壞,也就是對正常國家秩序的破壞。崇禎破壞了明朝得以正常運轉的制度。這就是明朝亡國的基本原因。十步之內,必有忠信。在制度破壞之後,忠信也就沒有了,稱之為“眾叛親離”。  

    明末亡於閹黨、亡於崇禎,不是亡於東林黨,不是亡於文官;所謂文官如何,恰恰是魏忠賢、崇禎之流攜至高無上的皇權之威插手正常政治運轉,導致數百年文官政治內部牽制制約失效導致的,過去文官內鬥、互咬、揭短、彈劾爭辯帶來的興利除弊功能被皇權(閹黨也是皇權)干涉而失效導致的。

    農民起義軍迫近京師,北京城岌岌可危,崇禎召集大臣討論局勢。在這次召對上崇禎主要是想討論禦敵之策。按古訓,“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忠臣死王命”,崇禎皇帝表面上問“朕將何往“,其實已經是表明了自己願一死以謝天下的決心,也是在暗示我身為一國之君,已經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如果你們是忠臣的話,也應該”死王命“。 但這些大臣們卻想的卻是戰敗後如何逃脫,並踴躍勸崇禎及其太子南遷,言外之意是皇上你不要一根筋,就算你想死,我們還不想死,你讓太子到南方去督軍,我們也有理由跟著一起去。場面尷尬之時,幸好時亨站了出來,以唐玄宗唐肅宗的故事終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 當回到正事,討論如何抵禦義軍時,這些大臣都沉默了。或許他們是真的無計可施,或者只想一心著逃跑,認為已經回天乏術,他們的一言不發深深傷了崇禎的心。一氣之下,他拂袖而起,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每次鍛鍊完後,第二天起來鍛鍊的呢個地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