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搞不清公知和“魯迅”的區別。個人感覺有如下幾點: 1、公知攻擊的是面,“魯迅”攻擊的是點。 2、公知有個主子~美帝,“魯迅”沒有。 3、公知靠美化主子來欺騙國人,“魯迅”靠揭露醜陋來警醒國人。 還有哪些區別呢?歡迎大家來補充!
6
回覆列表
  • 1 # 寤寐獨歌

    我覺得總結的第三點很對,魯迅先生髮掘的是人性,是為了民族的覺醒,國家的振興;公知一直在貶低自己的國家民族,見不得國家民族的好。

  • 2 # 胖法師

    首先,題主把引號用錯了,應該是“公知”和魯迅的區別,題主所說的“公知”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公知。曾幾何時,公知即公共知識分子可是個非常榮耀的稱呼,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公識和良知,為大眾利益大聲疾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魯迅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為什麼現在的“公知”已經成為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身份呢?正是因為那些打著公知旗號,幹著看似和過往那些公知一樣的事情,卻沒有秉持公知應當具備公識和良知的人。同樣是對社會的批評,真正的公知是希望透過批判去推動社會的進步,而所謂的“公知”只是為了凸顯自身的所謂獨立意識,更有甚者,就是為了捧自己主子的臭腳。當然要注意的是,不是所謂的“公知”都有主子,因為有些“公知”連他們的主子都不願意收納,但每個所謂的“公知”,都必然有一顆想去當奴才的心。

    最後,不同意題主列舉的幾個區別,不是“公知”一定有主子,而是“公知”一定希望當奴才;不是“公知”才會美化他們的主子,我們的很多偉人也強調過外國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只不過差別在於“公知”宣傳主子的優越性,是希望成為外華人,而公知強調外國優越性,是希望我們超過外華人。

  • 3 # 漁瞧耕讀

    答題人@胡漁。

    提問者,這樣的提問其實是在設定陷阱。很危險的,對魯迅和公知來說,無疑是一種挖坑。不過既然邀約我回答這個問題,我還是嘗試回答一下。

    首先還是需要提問者,規範提問。公知是個很廣泛的概念,它是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中國公知和國際上通行的公知意義不一樣,很多舶來品的概念,一到中國,自然就泛化了,甚至由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據說北京那邊公知雲集之地,朋友間聊天,或者罵人說:你是公知麼?被罵的一方會反擊:你全家公知?

    這就是公知概念在中國大陸被汙名化了。所以回答提問者的提問,你所問的應該是中國公知和魯迅的區別有哪些吧。這也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幾乎可以寫成一篇論文了。我只能嘗試回答一下。

    先說說中國公知的基本特點。中國公知其實有大陸的,也有港臺的公知,即使同處大陸的公知,也是被分為好幾種。比如說非常早的餘 傑、@摩 @ 羅、熊 @ 培雲等等,他們早期都是在批評中國的現實,帶有一部分自由主義的傾向,在這一點上與魯迅先生有契合的地方,就是筆頭所觸及的現實情況。並不存在提問者這種武斷的說話:公知也攻擊很多的面和點,魯迅先生攻擊的表面看都是一些點,近似於散射,但散射的方向還是中國當時的體制,民族機體上的劣根性。

    國內的公知,尤其是大陸的公知,有一部分後來也轉向了。有的或許有一部分繼續自由主義立場,謳歌或者潛意識讚頌歐美等社會制度,但也只是侷限於在文化層面的批評和建議,並未真正有什麼行動,這應該是言論自由在學術領域所許可的。

    他們之所以被國內一些左,或者極左人士所抨擊,就是因為公知的對國內某些現狀的批評,恰恰與國外對大陸的批評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國內左派分子,就開始給他們戴帽子,強行將他們合為一體,其實你也不問問那些公知,是真的與國外合為一體麼?這其實反應出,提問者所代表的這類人在思維觀念上的非黑即白,二律背反的機械化思維方式——敵人的“朋友”就一定是敵人,敵人喜歡的人,就一定是我們的敵人——出於這樣的一種觀念化對比和主導,我們很容易打擊面過寬,其實不利於國內一些社會問題解決和社會矛盾的消弭。

    其次,說到公知的主子是美帝。這種WG式思維和命名還充斥在提問者的大腦裡,要不得,都什麼時代了,還抱著這樣一種觀念。客觀上說,國內公知的一部分可能認可美國的某些制度架構等等,就一定認定公知的主子是美國?再說魯迅,當年批評國民性,批評國民政府很多觀點,和蘇聯對中國的判斷比較類似,也和一部分日本學者對中國的批評類似,難道也能說魯迅的主子就是蘇聯和日本人麼?邏輯很混亂啊。

    最後,說公知是否美化美國,我覺得兩個國家的型別不一樣,純粹去論理,真的是討論三百年也沒有一個結果的。小平同志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很認可。我再補充一點:持續的實踐和時間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公知裡的一部分欣賞美國的某些文化,可以理解,好不好,老百姓有自己的判斷裡,也請提問者不要侮辱老百姓的智商!魯迅是靠批評來警醒華人,這個判斷沒錯,但也不存在他是否投靠誰,給蘇聯還是日本人“遞刀子”。

    總之,不要刻意去逼迫人家站隊,其實也是自我弱小的表現,把不是敵人的人逼成了“敵人”,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用麼?要儘可能去彌合社會矛盾,消弭人民群眾之間的思想差異,讓差異最小化,而不是消滅人民群眾的思想,甚至消滅人民的肉體。

    公知裡確實有一部分,言必稱希臘,但也是極少數的一部分。至於他們所鼓吹的外國制度好壞,不影響我們的主體。與其花那麼多時間去“攻擊”,還不如集中力量搞好自己的建設。文化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和問題,應該用學術批評和言論的問題去解決,而不是逼迫人家站隊,強行歸類。

    真正的,近似於西方社會的公知,就是開展社會批評,他們對一切都是不滿意的,其作用就是警醒民眾和批評社會的。不存在批評得對還是錯,這個對錯二元論其實就是讓一切批評者閉嘴的行為,它從根本上不利於我們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主體思想的成熟,也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眼鏡會增加度數還是減少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