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芽NewSeed
-
2 # 中關村線上
提起戴森,想必大多數人都會想起他們生產的家用電器,比如戴森的捲髮棒最近就鬧得沸沸揚揚。不過,製造家用電器可不是戴森唯一的“夢想”,其實他們還有更宏大的目標。
日前,戴森對外宣佈,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已經批准在新加坡建造第一座汽車製造廠,預計在2020年完工。雖然我們已經見過不少公司“轉行”進軍汽車行業,不過戴森創始人James Dyson表示,他們的新車與時下的電動汽車相比,將與眾不同。
據悉,戴森計劃建立一支打造電動汽車所需的專業工程團隊,他們將在位於英國的新研發中心招募300個空缺崗位。
至於為何將工廠設立在新加坡,戴森公司高管表示,這是考慮到新加坡進入了高增長市場,有熟練勞動力和供應鏈的廣泛聯絡。此外,如果一切進展順利,戴森首款電動汽車將在2021年與我們見面。
-
3 # 大陸大陸
電能的儲存是個世界性難題!如果電池技術沒有革命性地變革,純電動汽車就無法進入真正的應用!哪天手機充一次電能用上半年三個月了,那時的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才能達到跟燃油汽車相同的使用體驗。戴森連做個無葉風扇都要數千元,這控制成本的能力,這管理水平,還是別造電動汽車了,免得造出的汽車是天價!
畢竟是從家電跨界到汽車,戴森作為一個“新人”同樣面臨著挑戰。
第一,燒錢是最大的難題。為了造車,戴森總投資20億英鎊(摺合人民幣178億元),其中10 億英鎊用於研發電動車,另外10億英鎊用於研發兩種電池技術。20 億英鎊是什麼概念?
以2016 年資料為例,戴森當年全球營業額增長45%,達25 億英鎊;利潤增長41%,達6.31 億英鎊;在中國市場營收增長244%,可以說戴森是下了血本造車。
但這20億英鎊對於造電動車遠遠不夠。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就曾表示,200億人民幣只是造車的“入門資金”。即便是電動車領域的先驅特斯拉,如今仍處於虧損狀態。而戴森的資金除去用於電動車的研發生產,還要保持家電產品的正常運轉,其面臨的資金壓力將會十分巨大。
第二,電動車門檻雖低,但量產不易。還是以特斯拉為例,儘管其在電控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但被其寄予厚望的低端車型Model 3因為車身焊接的困擾,交付時間一拖再拖。直到兩個月前,特斯拉才完成了馬斯克定下的每週生產5000輛Model 3的目標。
對於戴森而言,在汽車平臺、整車製造經驗、智慧互聯技術、零部件供應鏈及銷售渠道方面,其經驗和技術都是缺失的,而這些方面對於電動車整車製造來說又是不可或缺,哪怕在去年1月,戴森把特斯拉的的首席發言人Ricardo Reyes挖來當了通訊部長。
另一方面,戴森到目前為止都是獨立研發,並沒有與整車製造廠商合作的意圖。詹姆斯•戴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坦言道,戴森原型車還沒有打造,底盤也沒有現成的,一切都是從草稿開始。所以要在2021年上市電動車並實現量產,顯然並不是一件易事。
對了,詹姆斯•戴森還說過一句話:“戴森的車可能會非常貴,取決於你捨得放棄多少自己的存款。”所以,對比一下3000元的吹風機,你應該知道要放棄多少存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