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答案是真的。

    禮崩樂壞是孔老夫子提出的觀點,所以,孔子才修訂《詩經》《尚書》《易經》《周禮》《樂經》。提出了“六藝”的本事,即書射御數禮樂。孔子生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50歲修訂五經的時候正是戰國初期。

    春秋時期道德並存主要因為老子的《道德經》盛行於春秋時期。實際情況也是禮崩樂壞,只不過沒有戰國那麼嚴重。

    詳細情況是這樣的;

    周文王建立周朝,分封子孫和功臣們為諸侯,最初的200年確實是嚴守《周禮》,君臣定位,尊卑貴賤,都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到了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勢力範圍還不如大的諸侯國,那些大的諸侯國有兵有武器,都想做老大,就開始了諸侯國之間,國內之間的打殺階段,環境一旦形成,人們也順應潮流,各種仁義都拋之腦後,兒子為了做國王殺老爹、殺兄弟如同家常便飯,反過來也是一樣。禮崩樂壞就這樣形成了。

    春秋時期比戰國時期情況好一些,至少,各路諸侯國都還把周天子尊為天子,想讓自己的爵位進一步提升,還要經過周天子的同意。戰國時期可就不同了,自封,自我提升封號是常有的事情。有幾次,幾個大國都想取代周天子稱帝王,只是沒有實現而已。

  • 2 # 秦椒夜雨

    新舊交替的過程,新舊肯定同時存在。否則,無法相遇、碰面的新舊事物,怎麼能夠發生碰撞呢?這次空前的激烈的碰撞,使當時的知識精英,在思想領域催生迸發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思想巔峰與高潮!!

    這段時期,站在原周王朝角度講是“立中有破”;站在後世角度講是“破中有立”。要清楚誰的“禮崩”與誰的“樂壞”,從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說,過往的任何朝代的禮樂規矩,都有其歷史侷限性。腳下只有一個立足之地,舊的不破不崩,新的怎麼立起來,這是歷史大視角看待這些具體歷史現象的積極意義。

  • 3 # 有話少說

    道,德,古人分開論述,不是現代意義的個人品質的道德。

    《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即,道生天地萬物,德畜養天地萬物。出土帛書老子,德在前,道在後,實為《德道經》。德,通假得,得到道之意。

    孔子論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德,是聖人的德,天給的。

    道,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於恥。道的意思是,聖人替天行道。

    禮崩樂壞,是各諸候不尊天道,失去了德。

  • 4 # 鳳凰花兒開

    錯。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只是壞了,但還有。戰國時期已經沒有禮儀了,只有勾心鬥角。

    孔子是春秋時期人。孔子著春秋,就是因為看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心憂天下,才寫下這部書的。他把哪些禮崩樂壞的事情記錄了下來。後來,只有關羽看懂了春秋,引以為戒,成就忠義之名。其他人,都把它當作學術著作來看,看到的都是表面的東西,不能理解其中的真實意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買回來的江團,肚子裡的肉是黃色的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