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57797169671

    莆仙戲是中國戲曲中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的獨特表演藝術,並盛於明清。演出形態最古老,劇目最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最具特點。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福建省莆田、仙遊二縣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鄰縣的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遊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晉末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遷福建,當時盛行的中原“百戲”亦隨之傳入福建莆仙。並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聲腔。據傳,唐開元間,莆田江東村美女江采蘋,被唐明皇選調入宮,賜封梅妃,備受寵幸。後來,江采蘋之弟曾隨同進覲,封為國舅,後來回莆,明皇賜其一部“梨園”,帶回供宴樂,於是宮廷教坊歌舞百戲傳播莆仙。故莆仙音樂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遺響,採宮廷教坊之薈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調”的美稱。唐鹹通年間莆泉巷《言談錄》載:“承隋唐之後,興化百戲興焉”。954年《連江裡志》記:“蔡太師做壽日,優人獻技有客以絲系僮於四肢為肉頭傀儡戲。”興化民間流行的歌舞百戲,吸收了“吳歌”、“楚謠”及雜劇表演,逐漸形成既有戲劇故事又有綜合唱、做、念、舞和服飾化妝,在戲棚上表演的戲曲,時稱優戲。宋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形成多種多樣,有雜劇,傀儡戲、歌舞和雜技等。當時興化民間優戲演出的故事有《鴻門會》、《霸王別姬》、《東晉西都》、《夸父逐日》等。演出的場所有廣場的“戲棚”,也有廟宇的“戲臺”。演出時很受歡迎,出現所謂“抽簪脫,滿城忙,大半人多在戲場”、“空巷無人盡出嬉”、“遊女歸來尋墜珥”、“棚空眾散足淒涼,昨日人趨似堵牆;兒女不知時事變,相呼入市看新場”的盛況。明清時期,是莆仙戲發展、繁榮的時期。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書》中記載了莆仙戲使用的特殊樂器笛管:“以葭蘆為之,莆中謂之蘆笛。然亦莆中多此,豈餘所見未廣耶?”長樂人謝肇淛在《五雜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記曰:“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閩音”。1674年,黃金龍辦起私人家班:“集戲子一班為生”。而民間班、社大發展,據清陳鴻《莆靖小紀》載,1695年“十二月廿九日迎春,戲子廿八班,共妝春架四十八架,官民共賞新年。”清道光年間,僅仙遊一縣就有戲班60多班。當時,湖南人陳盛韶任仙遊縣令,他在《問俗錄》中記載:“俗喜歌舞,里巷婚喪,靡不演劇,而價亦廉。合邑60餘班,閩人通稱七子班。樂操土語,別郡人終日相對,不達一語”。據統計,從清中葉至清末,莆田、仙遊兩地的戲班達到150多個。並從崑曲、弋陽腔及亂彈等聲腔中吸收了大量傳奇劇目,改調而歌,使莆仙戲傳統劇目更為豐富。此外,清代莆仙戲還出現根據時人時事或地方故事編演的時事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三十二週盆骨痛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