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INETREND

    閩南語是晉語加唐語組成,所以閩南語不是唐的官語,但閩南語裡面的文讀音確實是唐語。閩南語裡面的文讀音形成於唐。其實注意去區分文讀音和口語音的話,就知道,文讀音這部分是整個帶入平時的交流中的,就好比現在一個詞不懂怎麼發音會直接用普通話代替一樣,在當時所直接帶入的詞用的都是文讀音,這部分便是唐官方的文字的發音!不信可以把文讀音拿去對照韻書,古代採用反切來標註一個字的發音,比如天空這個天字,你要拿文讀發音tian去對應韻書而不是口語的ti,為什麼不用口語去對應了?因為口語形成於南北朝也就是晉語,當時有什麼韻書?現在還能查得到的?有人會說那麼文讀音去哪裡查韻書了?就在康熙字典裡,雖然康熙字典是清所修,但編者們有心把之前韻書都照搬進去了,所以康熙字典裡面每個字都有標註《唐韻》《集韻》《廣韻》標什麼發音,其外《說文解字》也可以查得到,比如查宇宙這個詞的發音,或者空間這個詞,或者江南,間隙,等等,會發現完全和閩南語的文讀音一致,特別像空間,宇宙,江南這些發音是完全和日韓所保留的發音一樣的,而這些詞恰恰是在唐時傳入日韓等周邊國家的,這些詞彙在日韓是作為外來詞的,而他們保留的發音恰恰可以作為閩南語文讀音是唐音的最好證明!上面提到的天空文讀音和普通話是一樣的,為什麼,因為普通話是後來慢慢在唐宋之後發生改變而來的,而且只是幾個聲母和韻母因為當時北方慢慢讀不出來了而沒辦法只好用相近的音去替代所以其實大部分普通話還是正確的,比如牛字的文讀音應該是ngiu 但因為那個聲母北方慢慢發音不出來就成了niu 了,但姓汼的人至今還知道他們的姓讀成ngiu 而不是niu,再比如“喜,希,熙”等發音應該為hi,但讀不來都成了xi了,多注意就能發現,很多普通話xi對應的都是閩南語文讀音的hi。而韻母相對多數讀得出來,所以很多時候普通話依然可以壓韻,但一些韻母讀不來,也只好用相近音去替代了,最後就是聲調,閩南語保留了古代的八個聲調,但普通話已經沒有了入音最後只剩下四個聲調,並增加了很多捲舌音!,

  • 2 # 張律明

    謝謝邀請!我先來說說什麼叫漢族。中華民族現在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百分之九十二,漢族最明確的標識為講漢語、寫漢字、漢族文化。不管你是北方人或是南方人,雙方語言不通,將漢字寫下來,雙方一目瞭然,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那麼在中國為何有那麼許多漢族人口,實際上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有關係。在二千年來,中華民族將許多被稱為胡人族群融入到漢族中來了。遠的不說,滿清滅亡後,那麼許多滿族改漢姓、寫漢字、說漢語,現在你走在路上走,你能區分一百年前的滿人嗎?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是鮮卑人,在北周時,由於他是鮮卑族,並且是他的軍功被封為八大上柱國。李虎生下李闥,李闥娶了鮮卑族獨狐氏,生下了李淵,李淵娶了鮮卑族的竇皇后,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應該說李家是鮮卑人。那麼為何李家是鮮卑人,一定要說自己是漢人呢?。首先、五胡亂華的胡人,鮮卑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到了末期全部漢化,原因是強大的漢文化、漢字和儒學,改變了這些胡人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的生活。再則、北周後期,隋唐在中原地區,漢文化的人佔大部分,所以李家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是漢人,並且將先秦時期的老子稱為是自己的祖先。但是,李家也留下了一些鮮卑祖先的痕跡。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後就將他的弟媳變成了自己的妃子,按照儒家的三綱五常是不允許的。唐時比較開放,男人喜歡女人豐乳肥臀,女人喜歡招蜂引蝶。李世民喜歡殺戮也喜歡招降,將中原地區的突厥人滅掉,成千上萬投降的突厥人改為漢姓,賜皇家姓為“李”,融入到中華民族中來。

    唐時,中原地區是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閩南地區較為偏僻被稱為蠻夷之地,除了少數被貶的官員到達那兒,一般官方都不太注意閩南地區。但是,中國歷史上有三次衣冠南遷(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難),這樣就有大批中原漢人遷徙到南方地區,包括閩南。閩南地區有客家人,就是在三次南遷中原漢人留在閩南的。閩南地區的語言與唐朝時格格不入,現在想聽唐時的語音,就是現代的北方的普通話。原因是,自從五胡亂華以後,北方一直被那麼許多朝代和那麼許多胡人反覆無常的屠殺和融入,原來的漢族人口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們現代的北方的普通話就是經過千錘百煉的胡語變成的北方普通話,與閩南話一毛錢也佔不上邊。

  • 3 # 圭海四記

    先奉上觀點:以目前全國各方言看,閩南語與唐朝官話最接近。

    閩南語=唐朝官話,這本來就是不嚴謹的說法

    單純從閩南話在所屬分佈區域的分化程度,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閩南語並不統一。但同樣的發現,我們換個角度想,被公認為屬於閩南語分支的潮汕話、雷州話和海南話,雖然在日常交流時無法相通,但單純看語法、字詞發音和聲調的多少我們會發現他們有多麼的相近,甚至說慢點還是可以勉強聽懂大意。

    這便意味著,閩南語是一個穩定且成系統的語言,儘管經歷了千百年的時間發展,其內部的分歧和質變依然很小,所以目前流傳下來的語言和其最開始的形態變化並不大,無非是腔調發生了地域區域性扭變。

    閩南語,成熟於唐朝

    閩南語的核心區在於廈漳泉三地。儘管有號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大本營的晉江存在,但是縱觀閩南人的故土,他們似乎都共同指向一個地方,那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縣。即使不是固始人,也基本是河南人,故閩南人也稱為河洛人,訛傳成福佬人。

    這種遷移,主要源於唐早期的開漳聖王入閩以及唐末王潮入閩建立閩國,他們帶來了唐人和唐洛陽一帶的方言,並從此在閩南立足生根。故而閩南人下南洋必自稱唐人,如馬六甲的峇峇孃惹,以閩南人、潮汕人、海南人為大宗。

    從唐、五代、兩宋的漳泉發展水平也可以明顯看出,唐代閩南的萌芽和發展到底有多重要,否則宋代泉州天下第一港不可能來的這麼突然。

    當然也得益於福建山高皇帝遠受外界影響小,方言的變化不大才使得閩南語能最接近唐朝官話。

    閩南語與唐詩的押韻關係

    單純說歷史,靠的的是嘴,愛怎麼說都可以,無非是看者信與不信。

    閩南語敢於和唐朝官話沾邊,自然不是靠吹,主要還是其自身屬性。

    閩南語,事實上包含兩種讀音,文讀和白讀,前者是讀書音,後者是對話交流音俗稱白話。這種分別與古人的文言文、口語的分別是極其匹配的。

    一般的閩南人可能不會注意到這點,但說過之後再仔細琢磨自己說的話,大概就知道同一個字同一個意思用在不同場合就會有不同的讀音。比如“廈門大學”和“廈大”中的廈字和大字,“泉州”和“泉水”的泉,當然最直接明瞭的發現是看臺灣歌仔戲就可以了。

    廈門大學周長輯教授做過各方言讀唐詩押韻情況的統計,發現各方言和普通話比起來都有不同程度的押韻性,普通話表現很一般,但其中匹配度最高的是閩南語。這也是閩南語和唐朝官話最相近的證據所在。

    還有一種趨勢,語言的發展是由複雜趨簡的過程,一般越近的語言越簡單易學,普及率也越高。

    越好學越不嚴謹,越能取代古老的語言。比如英語和法語,英語因為簡單普及率高使用上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但不見得英語就好,相反的法語要比它嚴謹的多,適合寫法律做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傳送好友指令,怎麼把自己和隊友傳送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