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1-29 12:27
誰給些成語,尾字拼音押韻是ou的比如化為烏有(ou)?
16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1770997825174
有影響,所以有些詩經版本會標註古音,譬如說我讀的是程俊英、蔣見元的《詩經注析》,每章後都列有“韻讀”一欄,揭示押韻情況,並標註直音。
摘錄其相關部分序言
最後,想談一談《詩經》的韻律。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詩經》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兩千多年前的語音,同今天有很大的差別。用普通話去讀《詩經》,實在難以理解它的韻律,因此更有必要加以說明。這個問題從明、清學者到今人都做過大量研究,《詩經》怎樣押韻的問題,基本上是解決了。但是,困難在於如何將那些不同於今音的上古韻的讀音表達出來。漢語拼音只適用於現代漢語,無法表示上古音中某些字。反切是一個方法,清代小學家們便是用的反切。不過時至今日,反切幾乎成為“絕學”了,在《詩經》的讀者群中,我們估計懂得反切的同志不會超過百分之十。更何況由於語音變遷,即便懂得反切原理,也未必能切出正確的上古音來。比如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因而也就無從找一個適當的反切下字來表示上古音的入聲聲調。最精確的當然是國際音標拼音法(王力先生的《詩經韻讀》便是用的國際音標),然而,且不說上古音擬測是否有科學根據,單是這麼幾個國際音標字母,除了從事音韻研究的專業工作者之外,識得的人恐怕寥若晨星。表達得縱使十分精確,無人能解也是枉然。這真是令人進退維谷的難題,於是我們不禁想到了“直音”這個比較古老的方法。注直音的優點是人人能懂,缺點是有的注音字只能近似,不可能十分精確。我們在本書每一章的註釋之後加上“韻讀”一項,基本依據清代學者江有誥《詩經韻讀》,標出該章所屬韻部及每個押韻字。上古音與今音差異很大的字,在括號中加註直音。實在找不到聲韻相同的直音,不得已只好用反切代替。凡是入聲字,都予以標明。比如《關雎》第四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採、友二字押韻,“友”字的古讀我們用直音“以”字標出,但“採”字找不到確切的直音,只好用反切“此止反”來注音(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又如《關雎》第三章“輾轉反側”一句,“側”字在韻腳上,不過它是個入聲字,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已經已經消失,我們只能用一個聲韻都相同的平聲字“淄”來注音,同時標明“淄入聲”。北方不少地區的讀者也許看了這個注還是讀不出入聲的音來,但至少可以藉此明白這個字在上古是讀入聲的。這種辦法當然很粗糙,不過我們標明韻腳,只是為了讓讀者瞭解某字在上古的讀音與今音不同,因而在《詩經》中是押韻的,並不是想證明可以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來精確描述上古音,更不是要求讀者按照上古音去朗誦《詩經》。我們只希望達到“庶幾近之”的目的,用江有誥的話來說,便是“可便於初學,亦不致見笑於通人”。如此一番斟酌的苦心,不知能否得到讀者的認可,這也就算是出版這本書的原因之四吧。
其例如下
發表回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竹石這首詩讚美了什麼堅強不屈的精神?
熱門排行
達達線沿途有充電站嗎?
同步車擺壓腳高低怎麼調?
word怎麼從緒論開始編輯頁碼?
元氣騎士怎樣開啟元氣礦工?
為什麼陽臺上辣椒長不大?
騎行可以出國嗎?
鈍衝釣法?
逆水寒捏臉為什麼保存不了?
滋源生薑強根健發洗頭水的生發能力怎麼樣?
有多少種水果可以泡酒?
有影響,所以有些詩經版本會標註古音,譬如說我讀的是程俊英、蔣見元的《詩經注析》,每章後都列有“韻讀”一欄,揭示押韻情況,並標註直音。
摘錄其相關部分序言
最後,想談一談《詩經》的韻律。押韻是詩歌的基本要素之一,《詩經》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兩千多年前的語音,同今天有很大的差別。用普通話去讀《詩經》,實在難以理解它的韻律,因此更有必要加以說明。這個問題從明、清學者到今人都做過大量研究,《詩經》怎樣押韻的問題,基本上是解決了。但是,困難在於如何將那些不同於今音的上古韻的讀音表達出來。漢語拼音只適用於現代漢語,無法表示上古音中某些字。反切是一個方法,清代小學家們便是用的反切。不過時至今日,反切幾乎成為“絕學”了,在《詩經》的讀者群中,我們估計懂得反切的同志不會超過百分之十。更何況由於語音變遷,即便懂得反切原理,也未必能切出正確的上古音來。比如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因而也就無從找一個適當的反切下字來表示上古音的入聲聲調。最精確的當然是國際音標拼音法(王力先生的《詩經韻讀》便是用的國際音標),然而,且不說上古音擬測是否有科學根據,單是這麼幾個國際音標字母,除了從事音韻研究的專業工作者之外,識得的人恐怕寥若晨星。表達得縱使十分精確,無人能解也是枉然。這真是令人進退維谷的難題,於是我們不禁想到了“直音”這個比較古老的方法。注直音的優點是人人能懂,缺點是有的注音字只能近似,不可能十分精確。我們在本書每一章的註釋之後加上“韻讀”一項,基本依據清代學者江有誥《詩經韻讀》,標出該章所屬韻部及每個押韻字。上古音與今音差異很大的字,在括號中加註直音。實在找不到聲韻相同的直音,不得已只好用反切代替。凡是入聲字,都予以標明。比如《關雎》第四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採、友二字押韻,“友”字的古讀我們用直音“以”字標出,但“採”字找不到確切的直音,只好用反切“此止反”來注音(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又如《關雎》第三章“輾轉反側”一句,“側”字在韻腳上,不過它是個入聲字,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已經已經消失,我們只能用一個聲韻都相同的平聲字“淄”來注音,同時標明“淄入聲”。北方不少地區的讀者也許看了這個注還是讀不出入聲的音來,但至少可以藉此明白這個字在上古是讀入聲的。這種辦法當然很粗糙,不過我們標明韻腳,只是為了讓讀者瞭解某字在上古的讀音與今音不同,因而在《詩經》中是押韻的,並不是想證明可以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來精確描述上古音,更不是要求讀者按照上古音去朗誦《詩經》。我們只希望達到“庶幾近之”的目的,用江有誥的話來說,便是“可便於初學,亦不致見笑於通人”。如此一番斟酌的苦心,不知能否得到讀者的認可,這也就算是出版這本書的原因之四吧。其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