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艾的爸爸
-
2 # 張張的一天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飾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飾,其最大特點是“衣短露臍,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惠安女傳統服飾的牲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眾有穿木屐、婦女、兒童戴手鐲、腳鐲等。
建築習俗
建築與百姓安居緊密相連,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間風俗。如建房前擇定方向,選擇黃道吉日動土及上樑祭、落成祭等禮俗,如動土前要選黃道吉日,並設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燃放爆竹,拜神靈祭土地,俗稱動土祭或奠基祭。儀式後,用豐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師傅,此外,還有木門檻上釘竹板、擇地鑿井覓甘泉等習俗。
結婚習俗
閩南的婚姻禮俗,自古以來遵循漢族傳統的周禮“六禮”的基本程式進行,即納采(即求婚)、問名(即女姓氏)、納吉(定婚喪嫁娶)、納徵(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其中,特別注重“迎娶”這一道習俗。新娘一般在婚後第四日回孃家省親,稱“做客”、“歸字”。“做客”必須當日返回婆家,到家時又必須是天黑,俗話為“闇冥摸,生幹埔”。意即這樣做就會生男孩。
壽誕禮俗
舊時由於生活和衛生環境等因素,人們能活到50歲就被認為是長壽了。所以閩南民俗從50週歲開始逢十做壽(有些地方從60週歲才開始做壽),也有提前一年或推遲一年做壽的(即逢9或11做壽的)。一般在壽堂上懸燈張彩,正中貼一金字“壽”字或壽星圖,兩旁掛壽聯,壽星著新衣或壽衣正坐高堂,接受兒張的拜祝。壽宴是做壽的重要內容。一般在壽慶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賓客,在菜餚中必有一道“豬腳線面”的菜,這是取豬腳意強壯,線面壽長的吉利。
閩南(Hokkien),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來說,閩南包括廈門、漳 州、泉 州、龍巖地區新羅絕大部分和福建 漳平、福建 大田和尤溪的部分地區。北接福州莆田,南與廣東潮汕地區相連,西與原汀州府界交界。
在1949年前,閩南人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東南亞(如:馬來西亞、菲律賓)大量創業,湧現了一批的富豪。如今近千萬閩南華僑、華人在外,閩南成為僑鄉地區之一。
閩南地區民營經濟較為發達,民營工業發展尤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湧現出恆安、達利、安踏、金龍客車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回覆列表
1、普渡
普渡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至農曆七月三十期間,每個村落都有特定的屬於自己的“普渡”日,鎮上村民過這個節日比較熱鬧,不亞於過春節,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備好雞鴨魚肉等各種吃喝,擺上供桌,舉行祭祖儀式,過後再宴請親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